C114讯 9月25日消息(颜翊)当前,我国正迈入以50G PON为核心的“万兆光网”新时代。2024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海南等十余个省市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万兆光网”试点部署。2025年初,工信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将正式启动万兆光网的试点部署和应用。
近日,在中国国际光电高峰论坛同期举办的“万兆光接入多元场景应用趋势论坛”上,中国联通研究院总师王光全发表了题为《AI赋能,探索万兆光接入应用新图景》的演讲,介绍了中国联通在万兆光网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实践。
王光全指出,除了政府层面的驱动,真正驱动网络升级的核心动力,是来自个人、企业和AI技术的真实需求。随着AI的兴起,传统“千人一面”的网络服务模式难以为继,正在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智能服务转型。面对长尾应用多、市场碎片化、服务叠加复杂等挑战,需通过三大转变应对:一是服务智能化,即按人、场景、时段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业务敏捷化,要求终端与业务快速交互;三是算力云化,如今已可实现“无感上云”,大幅提升体验。
五大关键技术:构建端到端智能万兆全光网络
面向未来,中国联通提出打造“全域万兆接入、全屋万兆组网、端到端高可靠连接”的智能万兆全光宽带网络,具备万兆接入、智能感知、确定性服务、高阶智能、动态实时的五大核心能力目标,满足智能社会个性化、确定性、融合云网服务需求。
围绕上述愿景,中国联通提出了“网络向新、技术向新、服务向新”的整体战略,利用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新的服务体验。其中,在技术演进方面,王光全梳理出五大关键技术方向:
一是BNC的云化。BNC是接入网络业务的锚点,通过互联网或承载网连接远端互联网应用和算力中心;通过智能城域网连接本地服务(MEC/CDN等);通过协议层创新,实现宽带网络与其他网络/云/算服务协同。通过增强内生算力和智能,支持宽带网络向高阶自智演进。在承载方式上,虽然初期可能更多依赖现有的IP城域网进行互联,但从长远看,采用光层技术(如OTN)直接连接,能提供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和更强的可靠性。
二是50G PON。作为迈向万兆时代的主力技术,50G PON的产业链已取得多项核心突破,包括高速高灵敏度收发、三代兼容共存设计、32dB高功率预算以及小型化光模块等,为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深化功能化应用,并持续降低综合成本。
三是Wi-Fi。随着万兆光网的发展,需要解决Wi-Fi“绿色节能”和“潮汐效应”的问题,如何减少对外部环境的电磁干扰,避免能源浪费,同时维持对终端的有效感知与连接是一个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为突破国内6GHz频段缺失带来的速率瓶颈,Wi-Fi 8毫米波技术的引入也已成为当前讨论的重点方向,旨在通过高低频协同(Sub-7GHz + 毫米波)和MLO技术,最终实现端到端的真万兆无线覆盖。
四是端到端跨域切片。为满足不同业务的差异化SLA需求,需构建覆盖“Wi-Fi、FTTR、OLT、城域网、边缘云”的端到端切片体系。该体系可为关键业务提供确定性保障,并通过IFIT随流检测实现全程可视可管。
五是云-边-端算力成网与多级协同。整合接入网算力,基于FTTR算力模块、BNC/OLT的智能单板 、边缘缘云算力等节点拉通算力成网,同时构建多级算力调度机制,实现算力高效利用,为业务场景提供有效算力保障。他指出,对于运营商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的智能编排与管控。面对业务形态多样、需求变化频繁的场景,若采用定制化编排模式,将导致极高的运营成本。
三大典型应用初见成效
最后,王光全介绍,基于上述技术积累,中国联通已在多个领域开展万兆光网的应用验证与试点,重点呈现三个代表性场景:
在云电竞场景中,当前主流互联网云电竞存在明显短板:分辨率仅达2K@60fps、跨省访问时延普遍在25ms以上,且忙时画面卡顿、操作迟滞,影响竞技体验。相比之下,联通依托独立入云管道+边缘云部署,可实现时延稳定在5ms以内,支持4K@120fps、3D光追等影视级效果,忙时不卡顿。测试表明,联通边缘云方案在画质、延迟、稳定性方面全面优于当前互联网主流云电竞。
在云NAS场景方面,随着新媒体创作、视频拍摄、家庭影音收藏等热数据增长,用户对云存储的需求从“冷备份”转向“热应用+AI融合”。河北联通试点将NAS+云盘打包融入套餐,带动高端用户占比从8%提升至14%,月活从5%提升至20%。万兆网络使能下,运营商可提供OTT无法比拟的“极速上传、秒级加载、无感预览”体验。
在工业PON场景方面,今年7月中国联通成功验收了江苏某化纤企业的50G PON项目。该项目采用了全光极简架构,实现了微秒级的确定性低时延,有效满足了工业控制场景对高可靠、低抖动的严苛要求。未来,中国联通还将持续深化工业PON的应用,探索与加密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算网结合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