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1月10日消息(水易)近日,以“智链筑基 信任领航”为主题的2025数字信任生态合作大会在上海徐汇隆重举行。旨在深化数字信任生态建设,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为数字信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我国数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和数字协作的深化,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日益迫切。数字信任通过融合区块链、数字身份、隐私增强等技术,构建“身份-规则-过程-结果”可信的闭环体系,是加速数据流通、增强跨域协作的关键支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介绍,中国信通院前期发布了《数字信任发展报告》,实施数字信任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推动星火·链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ITU、IEEE数字信任标准研制,开展可信区块链评测服务,组织数字信任、Web3.0赛会活动,并与徐汇区携手共建的可信区块链测评(华东)中心,以及Web3.0创新大赛,形成了大量数字信任相关的研究成果。
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何伟在发布《2025数字信任产业观察》时表示,数字信任是人际、制度与技术信任的有机融合,区别于侧重防对抗的数字安全,其核心在于通过密码算法、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身份等技术促进合作与价值流通,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为此,信通院构建的数字信任框架以身份可信、规则可信、过程可信、结果可信为全流程闭环。
何伟强调,数字信任技术是数字世界信任机制的核心支撑。当前国内外数字信任概念认可度持续加深,政策与产业层面均加速推进相关布局,量子密码算法、区块链、物联网、数字身份、隐私增强等技术加速演进,信任即服务(TaaS)、数字内容溯源证真、新型支付协议与金融服务模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标准是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下设的数字信任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 TC603)已开展大量研究工作,通过制定标准、编制报告、组织研讨会等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
与此同时,大会期间举办IEEE数字信任系列标准启动会,旨在系统性推进数字信任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聚焦于近期获IEEE标准协会批准立项的多项关键标准,重点讨论了包括IEEE P3759(数字信任服务术语)、IEEE P3760(基于可信数字身份的数字信任服务)、IEEE P3763(基于可信数字身份的多智能体协作网络)以及IEEE P3764(星地融合可信网络参考框架)这四项标准项目。
这些标准旨在构建覆盖“统一术语—信任服务—智能协同网络可信应用—星地融合网络可信应用”的全链条技术规范体系,以解决当前国际数字信任领域存在的术语不统一、服务碎片化、跨域互信困难等挑战。
会议同步还讨论了IEEE P3824(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和IEEE P3825(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可转让记录)两项标准的新增讨论。会议为全球产学研用单位搭建了交流平台,并公开征集参编单位,共同推动数字信任国际规则的形成,为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卫星通信等关键领域提供跨域信任互联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