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主办的“全光运力·毫秒用算”论坛成功举办。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海懿发表了题为《全光运力·毫秒用算发布成果解读》的主题演讲,并表示:“中国信通院期望与产业各方携手,共同推动全光网向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安全可靠、智能协同等方向提质升级,畅通毫秒用算通道,切实强化网络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支撑算力应用创新。”
OTN高品质算力专线
张海懿介绍,开源大模型降低了行业应用门槛和成本,能够让开发者和企业快速参与到AI研发和应用,结合自身行业知识和数据,进行指令微调与领域适配,快速构建用于工业、金融、政务、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智算应用。
面向AI+行业智算应用发展,高品质算力专线应具备五大特征
一是多维智能感知能力,面向光缆层、网络层、业务层实现多种特征能力的感知,面向业务特征,匹配光缆及网络资源状态,实现差异化保障。
二是从过去以带宽为主,升级为时延分级、使用时长分级、传输质量分级、可用率分级、安全分级等不同SLA维度,保障不同业务确定性体验。
三是管道的使用从静态分配到灵活拆建,从以年为周期占用到按小时级、天级分时复用,支撑网络连接资源的动态按需调度和拆建。
四是基于AI大模型、智能体、数字孪生等技术,形成网络智能评估规划、意图驱动业务发放与按需调速、主动品质保障和智能故障诊断等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能力。
五是通过物理层、协议层、管控层进行光网络和算力资源协同,实现计算和光网络协同感知、算网统一编排调度、基于业务需求最优算路等能力,显著提升客户体验。
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报告(2025年)
2025年以来,为推动优化城域算力接入网络质量,中国信通院进一步优化形成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体系2.0,包含2大维度和8大指标。基于评估体系2.0,2025年上半年,我们继续联合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开展运载力指数数据采集分析及量化评估,形成《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报告(2025年)》,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算力网络质量整体较好。
在算力枢纽时延方面:一是枢纽间的互连时延性能稳中有升,各枢纽集群间均已实现光层20ms互联。二是各枢纽的时延圈覆盖能力小幅增长,各枢纽均已基本形成了面向周边省市的5ms时延圈,以及面向全国大部分省市的20ms时延圈。
在枢纽间光网络方面,直连光网络建设有序推进,400G高速光网络加快规模部署。
在综合接入点OTN部署方面,全国综合接入点OTN平均覆盖率较好,而综合接入点100G OTN平均覆盖率和重要站点全光交叉部署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算力网络时延圈监测技术要求
由中国信通院牵头,联合运营商、设备厂商共同研制推出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算力网络时延圈监测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统一了算力网络时延圈的监测方法和评估要求。
针对城市时延圈评估,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要求任意两个算力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时延小于或等于1ms。二是要求重点应用场所或运营商综合接入点接入至少一个算力中心的时延小于或等于1ms。
另外,团标也系统性的构建了光传送层、以太网/IP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时延监测体系,规范了在算间互联和算力接入场景下三个层次的时延监测技术及指标要求。
光华杯设立专题赛道,推进“城域毫秒用算”
为推动全光运力毫秒用算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协同发展,第四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设立“全光运力·毫秒用算”专题赛道,并于2025年9月正式启动案例征集活动。专题重点征集全光运力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创新方案,以及赋能行业毫秒用算的实践案例,共设立全光网技术、全光接入技术、光电融合组网、光网络智能化、确定性承载、先进光通信6个揭榜挂帅方向。
最后,张海懿指出,面向未来,中国信通院期望与产业各方携手,统筹规划全光运力建设,夯实算力承载底座,扎实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技术落地应用,共同推动全光网向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安全可靠、智能协同等方向提质升级,畅通毫秒用算通道,支撑算力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