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技术市场会展视频直播

监管运营设备终端虚商广电

无线光通信专网区块链支撑测试通信百科

安防物联网量子云计算安全卫星人工智能

期刊
邮电设计技术 2025年7月 总593期
本期策划:王 芃

从央视春晚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再到WAIC2025上的众多人形机器人的集中亮相,具身智能在2025年成为继大模型之后人工智能领域又一新的浪潮和热点。从技术演进来看,近2年来,以大语言模型、推理模型以及视觉语言模型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有力地赋能了具身智能的发展,AI不仅能“深入思考”,也能“精准操作”……

本期专题聚焦具身智能主题,内容涵盖对运营商在具身智能产业中的优势和定位的思考、大模型赋能通用机器人创新的相关技术梳理和展望、智能机器人平台的设计和应用赋能、人机交互安全及力反馈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及群体智能的思考、工业具身智能应用实践及展望,以及具身智能系统安全、具身智能标准和评测这2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的进展和探索。这些论文汇聚了来自产学研用领域各位作者对具身智能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的深刻洞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查看全文>
  • 本期专题
  • 无线通信
  • 数据通信
  • 电信传输
  • 综合
通信运营商在具身智能产业定位研究
范 琨,闵爱佳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领域。基于对具身智能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产业链情况的分析,探究其所面临的基础配套、技术、成本、安全伦理等挑战。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运营商具备的网络、算力、数据、安全、运营等全要素优势,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困境提出解决方案。深刻揭示运营商在具身智能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通信运营商具身智能融合发展技术创新
大模型推动的通用机器人创新
王 芃

在由ChatGPT引爆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下,大语言模型、推理模型、多模态语言模型、扩散模型等技术快速发展,相关的大模型技术也从离身智能向具身智能延伸,加快推动通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分析了通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梳理总结了对通用机器人发展最为重要的大脑、小脑、数据、本体等4个方面的进展,以近2年业界若干重要的具身模型为例详细剖析了具身基础模型、具身推理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技术的发展脉络,最后对未来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用机器人具身智能体具身基础模型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平台研究与应用
蒋 维,朱 亮,闵爱佳,厉 智,郭 庆,刘梦雅 等

针对智能机器人系统存在的平台集中管控能力弱、数据闭环断裂和控制策略通用性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平台架构。智能机器人平台依托格物AIoT平台构建标准物模型,统一接入异构机器人实现对多种智能机器人的集中管控,打通“感知—训练—部署”数据闭环;引入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多模态大模型,通过“语言—视觉—动作”的端到端映射直接生成机器人控制指令,提高控制策略的灵活性与泛化性。

具身智能物联网平台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
人机共融下的具身机器人安全交互与力触觉反馈技术
黄兆宇,王 芃,范 琨,闵爱佳,王义强,缪龙飞 等

针对动态人机共融场景的安全交互难题,提出“感知—决策—反馈”三层级协同优化框架。该框架融合多模态感知、自适应控制与触觉反馈技术,实现安全与效率统一。构建了多源异构感知模型,实现了视觉、触觉与惯性数据的时空对齐,碰撞预测准确率达92.3%;设计了动态阻抗控制器,突发接触时峰值碰撞力降64%;采用小波-CNN编码与跨模态触觉映射机制,操作者感知准确率提升至92.7%,反馈延迟<15ms。多场景实验表明,系统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人机协作安全触觉反馈增强多模态感知融合
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续宇洁,周光涛,温 桂,程军峰

探讨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具身智能在交通领域具体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具身智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的特点和典型应用场景。进而阐述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的演进过程,提出了车路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智能网联技术赋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的路径表述。最后,全面分析了车辆群体智能的发展演进以及智能网联技术向具身智能行业赋能的具体方式,以云端智能为核心,构建“车—路—云—网—图”深度融合的智能体网络。

具身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群体智能
具身智能技术演进、工业应用实践与未来展望
王晓思,林家宁,白 琳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前沿方向,正从技术验证走向实际应用,展现出产业革新潜力。阐述了具身智能的核心概念与技术架构,探讨了其在多领域的应用案例和边界,特别是工业应用实践、挑战和突破点;同时关注其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演进路径。此研究表明,具身智能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全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具身智能技术架构应用案例发展挑战
面向具身智能的系统安全研究
贾雅清,徐 雷,陶 冶,王 芃

随着具身智能在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关键场景的应用扩大,其安全挑战已从算法鲁棒性延伸至行为可控性、交互社会契合性及跨文化伦理适应性。分析了具身智能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中的风险传播机制,探讨了策略建模、异常检测、行为可解释性及价值对齐等关键防御路径,并指出跨模态攻击、平台异构与意识形态适配等实际部署难题。提出具身智能安全体系需从“技术可控”向“系统协同”与“社会对齐”转变,构建兼具鲁棒性、适应性和文化敏感度的综合体系,是实现可信部署的关键所在。

具身智能系统安全多模态鲁棒性策略可解释
具身智能标准化研究与评测方法探索
魏家馨,马瑞涛,滕一阳,王 芃

具身智能作为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新范式,是实现物理世界感知、决策与交互的重要路径,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梳理了具身智能的核心能力维度,分析了当前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与挑战,提出评测体系设计原则与关键指标,探讨了典型评测方法与平台实践。尽管初步标准框架已形成,但在多模态交互、群体智能等方面仍缺乏系统标准,评测工具亦亟待升级。未来应完善分领域标准、建设权威评测平台、加快国际接轨,并同步推进伦理法律规范,推动具身智能生态规范发展。

具身智能标准化评测体系应用场景
地铁场景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及难点思考
张梦妍,何 超,王晓峰

地铁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无线通信网络覆盖是保障乘客通信需求和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深挖地铁场景下的无线通信网络现状和问题,基于客户感知及客户需求,通过精细化场景评估体系,同时利用实际路测数据和网管数据,深入探讨了地铁无线通信网络的优化方法,并基于现网优化方案提出相应策略。

地铁场景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优化
中继辅助的多源状态更新系统的信息年龄评估
张 亮,贾向东,牛夏秧,薛凯来

针对当前只考虑服务器的状态更新系统无法评估远距离通信的信息年龄(AoI)问题,设计了一种中继辅助的多源状态更新系统。运用随机混合系统(SHS)理论评估了所设计模型在非抢占策略下的平均AoI,提出了一种离散状态的合并思想,简化了计算的复杂性。仿真结果表明平均AoI随着源1的生成速率和服务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与已有研究中平均AoI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所提出的将离散状态进行合并的思想在运用SHS理论评估AoI的过程中是可行的。

信息年龄随机混合系统多源排队模型
5G定位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研究
张 超,张祺媛,韦广林,杨 杉,叶海纳,冀岩琦

高精定位作为5G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其升级与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首先介绍了5G高精定位技术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其在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中的应用案例,最后展望了5G高精定位一网多用的发展趋势并给出在体育赛事、运动场馆等场景中的应用建议。

5G5G-A定位
一种数据中心三维场景模型描述语言规范的设计和应用
田阿康,张 勇,崔秋然,徐玉龙,齐少安,党万川

提出了一种数据中心的三维场景模型描述语言规范,旨在提高数据中心数字化平台的资源复用率,减少跨平台应用的开发工作量。首先探讨了三维模型语言的设计原理,通过构建模型库、场景模型和监控大屏,并将它们整合为一套三维场景模型语言,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系统兼容性的扩展。接着介绍了基于三维场景语言开发的三维平台和跨平台应用。最后,指出了三维场景语言当前的不足与潜力,为三维场景语言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模型库三维场景语言数字孪生跨平台应用
APN6技术及应用研究
张桂玉,王 路,白露莹,邓木明,岳一凡

APN6是一种新的网络架构,能够有效感知关键应用(组)、关键用户(组)及其对网络的性能需求,将极大地丰富云网服务维度、精细化云网运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的网络服务。分析了APN6背景需求、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场景、技术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推动IPv6+技术的落地普及。

APN6IPv6+SRv6
省内同步网部署与优化方案研究
刘太蔚,韩 磊,赵向东

为响应国家北斗应用战略,加快推进1588v2全面启用,运营商致力于打造高精度时频同步网。依托现有同步网络架构,低成本推进同步网部署,并对架构不清、网络臃肿的现有网络进行优化,推进老旧设备退网整合,是下阶段同步网建设的重点、难点。从同步网现状问题出发,面向5G和算力网络需求,补短板、强网络、提安全,制定3年及远期演进规划,打造省内同步目标网。

同步网北斗授时1588v2PTP
基于用户感知的宽带精品网指标体系研究
李 倩,迟 鑫,张雨龙

随着千兆宽带的普及和智慧家庭应用的迅猛发展,用户对宽带业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营商宽带网络也需要从网络建设向网络运营转变。通过探讨用户感知和网络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客户视角看网络、跳出网络看网络,建立了一套基于客户感知的宽带精品网指标体系,助力家宽业务从流量经营向体验经营转变。

指标体系感知宽带网络智慧家庭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中国联通集团
  • 主办单位:中讯设计院
  • 国际刊号:ISSN 1007-3043
  • 国内刊号:CN10-1043/TN
  • 创刊时间:1958年
官方微信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中国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