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权为《邮电设计技术》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电设计技术》编辑部
摘 要:随着具身智能在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关键场景的应用扩大,其安全挑战已从算法鲁棒性延伸至行为可控性、交互社会契合性及跨文化伦理适应性。分析了具身智能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中的风险传播机制,探讨了策略建模、异常检测、行为可解释性及价值对齐等关键防御路径,并指出跨模态攻击、平台异构与意识形态适配等实际部署难题。提出具身智能安全体系需从“技术可控”向“系统协同”与“社会对齐”转变,构建兼具鲁棒性、适应性和文化敏感度的综合体系,是实现可信部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具身智能;系统安全;多模态鲁棒性;策略可解释
doi:10.12045/j.issn.1007-3043.2025.07.007
引言
人工智能正从感知与语言向行动与交互拓展,而具身智能(Embodied AI)成为了其前沿方向。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需具备“行动”与“适应”能力,融合认知建模、机器人执行、语义理解与环境交互,使智能体能在现实世界中理解任务、决策并执行行为。这类智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服务机器人、医疗辅助等领域,正深度介入社会生活。
然而,正是由于具身智能深度嵌入物理与社会环境,与传统AI相比,其安全问题也更复杂、更具现实威胁。具身智能不仅要应对数据安全、模型鲁棒性等传统问题,还面临着物理行为不可控、任务意图偏离、人机协作伦理冲突等直接且不可逆的风险。一旦具身系统发生故障或被操控,后果将不仅是系统崩溃或信息泄露,还可能涉及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害。
这一转变对AI安全研究提出了全新挑战。过去,AI安全多聚焦于算法模型本身的鲁棒性、对抗攻击与隐私保护(“模型安全”、“数据安全”),而具身智能的安全则是涵盖了感知、认知、决策到执行的全链条系统级问题。这带来多维挑战:如何确保感知在光照变化或欺骗下的准确性,如何防止语言模型被模糊提示误导,如何保障决策在动态环境中避免意外操作,如何设计可解释、可干预的执行架构。此外,具身智能的交互场景也使其安全问题更具社会属性和伦理敏感性(如家庭、医院场景需兼顾隐私、文化习惯与价值规范)。
在此背景下,构建具身智能安全框架不仅是“技术增强”任务,更是技术、伦理、规范的系统工程。亟需一种新的安全认知视角:关注算法可控性、系统行为可预期性以及人机关系可协调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梳理了具身智能在实际部署中的安全威胁、防御机制与评估挑战,为理论与工程提供结构化支持。
具体而言,本文系统梳理了具身智能的理论基础(问题要素与逻辑)、主要防护路径与机制设计、真实场景部署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跨模态鲁棒性建模、社会对齐机制、跨平台评测标准等),旨在为安全可控具身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