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2025/8/18 15:13
具身智能标准化研究与评测方法探索
0
0

本文版权为《邮电设计技术》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电设计技术》编辑部

摘 要:具身智能作为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新范式,是实现物理世界感知、决策与交互的重要路径,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梳理了具身智能的核心能力维度,分析了当前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与挑战,提出评测体系设计原则与关键指标,探讨了典型评测方法与平台实践。尽管初步标准框架已形成,但在多模态交互、群体智能等方面仍缺乏系统标准,评测工具亦亟待升级。未来应完善分领域标准、建设权威评测平台、加快国际接轨,并同步推进伦理法律规范,推动具身智能生态规范发展。

关键词:具身智能;标准化;评测体系;应用场景

doi:10.12045/j.issn.1007-3043.2025.07.008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从虚拟环境走向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具身智能”新纪元。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通过赋予人工智能体物理存在形式,使其能在三维空间中实现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自主行动,构建起“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智能系统。该理念可追溯至1986年Rodney Brooks提出的“包容式架构”,它颠覆了传统AI对符号推理的依赖,主张智能应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2025年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参赛机型展现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具身智能已从实验室验证迈向产业化落地。

近年来技术突破逐渐形成多维进化格局,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方面,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系列开源模型显著降低了开发门槛;在硬件创新领域,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上海智元开源机器人灵犀X1构建起开发生态;在软硬件协同层面,NVIDIA IsaacGym 平台支持百万智能体并行训练,OpenAI与Figure联合开发的Figure 01已实现语义级人机交互。这些进展使具身智能体展现出主动环境改造能力,也被业内认为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路径。

随着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表现突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截至2025年4月9日,我国具身智能专利申请量达21.99万件,占全球总量的26.45%。产业应用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在工业场景中,优必选WalkerS1实现全球首例人机协同产线;在服务领域中,擎朗智能部署超10万台设备,覆盖60个国家;在医疗康养方面,杭州智元“髋部助行外骨骼”已帮助数万老年人恢复行动能力。

与此同时,具身智能标准化建设也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技术标准方面,2025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规范》解决了多源异构数据碎片化难题;在评测体系领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具身智能工作组推出具身智能基准测试方法(EAI Bench),涵盖五大类真实场景测试场;在产业生态层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成“麒麟”训练场,实现“数据—模型—训练”的闭环迭代。但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面临硬件“非标化”“高成本”的高门槛、多模态融合算法效率仍偏低、伦理责任界定模糊等挑战。本文通过解析具身智能“技术演进—标准构建—评测验证”协同发展机制,结合产业研报最新研究,以期与产业专家共同探索解决具身智能标准化研究与评测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PDF)>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