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营销费用的控制,运营商传统的“资源型营销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那种靠高额补贴、高额酬金、高折扣率的“三高营销”将产生重大转变,那么,运营商该如何实现营销变革呢?笔者认为,运营商可以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从营销的根本模式变革入手。
首先,运营商需要探索终端厂家-客户的“直销工厂”模式,彻底压缩中间成本。 一般来说,一部手机从厂家出来到社会渠道店面,中间经历了国代-省代-地包等多个渠道层次。即使是运营商自己的终端公司,也包含了大量的库存成本、物流成本等,这些中间层级的存在,直接抬高了手机零售价,一方面导致厂家积极性不高,利润有限;另一方面造成客户不满,觉得优惠力度不够。同时也直接滋生了寄生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渠道层,依赖性不断增强,使得运营商难以大力在电商渠道发力(怕得罪大量的社会渠道,尤其是社会渠道反水带着客户走,是任何运营商都难以承受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运营商需要全面衡量客户获取成本,探索后向互联网化模式。运营商拥有谁也难以匹敌的客户规模量(中国手机用户超过11亿),但是这些客户的价值难以有效发挥,其症结还是在于运营商迟迟不愿在后向模式上发力,前向收费却越来越低,两端挤压,运营商的利润下滑就成为必然。解决之道主要有几种:
向中国庞大的广告市场要收入,成为基于宽带和移动网络的最大广告运营商。201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1100亿元,预计2014年将达到1200亿元,加上平面广告、媒体广告,这是一个高达数千亿元的市场。但是运营商没有形成合力,没有整体向监管部门公关,以至于白白让出了具有天然优势的广告市场。以百度为例,百度获取客户的成本实际上是非常高的,百度流量获取成本(TAC)第一季度高达11.82亿元,但是百度拥有49万后向企业广告客户,单客户收入达到2.09万元,这使得百度的利润率高达40%。
告别自有移动互联网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转而为客户提供基于网络加速的增速服务。运营商受制于体制、机制以及历史形成的集团-省份模式的限制,很难聚集所有的合力,做一款极致的产品应用,这不是运营商的强项。以微信为例,腾讯可以在一个地点、一个场所聚集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研发一款产品(华为也是这种模式),但是运营商的研究机构(包括基地公司)只有区区几十人专注一款产品,试问如何能形成竞争力。因此,运营商必须大刀阔斧地砍掉无价值(或低价值)的产品,一则减轻KPI的压力,减轻一线人员的压力,提高员工满意度;二则能集中精力做基于自身网络优势的产品。比如融合通信、针对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网络加速服务。尤其是网络加速服务,很多互联网企业、个人客户甚至家庭客户都有大量的需求,应该重点发展。
告别等级森严、运作繁琐的“伪流程机制”,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授权、创新的创业布局机制。运营商拥有大量的制度文件、庞大的运作流程,但是这些流程真正能发挥出价值的极少,很多流程流于形式,也没有真正从客户角度出发设计流程的运作步骤。一个互联网公司从营销创意提出到实施一般不超过15天,但是运营商的一个营销案的实施有时候需要走上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是效能的区别。运营商必须学会授权,才能保持企业充足的弹性与活力,就像政府改革先向审批权开刀一样,必须简政放权,让基层一线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