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与4月10日发出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十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在逃人员。此消息一出,便再次引起全民对通讯信息诈骗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日前,腾讯联合反电信网络诈骗产业各方在京召开“守护者计划”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推出了《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通讯信息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
由于“电信诈骗”已成通用名称,因此,一提到通讯信息诈骗,绝大部分的人便会将矛头指向基础电信运营商,这对其着实不公。同时,“电信诈骗”的提法容易混淆视听,不利于有效防范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通讯信息诈骗再成舆情热点,虚商号段为重灾区
随着公安部首次发出电信网络诈骗A级通缉令,通讯信息诈骗再度成为近期舆情热点。据腾讯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季度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收到诈骗短信人数达6.4亿,诈骗电话拨出次数10.1亿次,金额损失合计超35.7亿元。其中,通讯信息诈骗涉及金额最大,危害性最为明显,第一季度达18.8亿元,高于网络诈骗(9.7亿元)和短信诈骗(7.2亿元)损失金额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3月份开始,以171开头的电话号码诈骗活跃度急剧上升,而以170开头的电话号码诈骗活跃度下降幅度大,也就是说,骗子已经从170号段慢慢转移到171号段上来实施诈骗。
不仅如此,近十年来我国通讯信息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通讯信息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
人们惯称通讯信息诈骗为“电信诈骗”,常常将矛头直指电信运营商,这并不妥帖。实际上,近年来,为拔除通讯网络诈骗这颗毒瘤,电信运营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中国电信方面,截至今年2月中旬,其在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行动中已处理关停和拓展查询11批号码共计移动号码4950个,其中“400”号码超过240个;中国移动方面,其在全国31个省公司均建设配备了“伪基站监测治理系统”和现场定位设备,截至目前,累计配合执法机关侦破“伪基站”案件4748例,缴获设备5351套,抓获犯罪嫌疑人6704名;中国联通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联通月均拦截国际非法“+86”诈骗电话312万次、垃圾短信1.7亿条。
当然,通讯信息诈骗俨然已成产业链,而电信运营商作为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的关键一环,肩负监管职责。当前,电信运营商在源头打击上的威慑力仍有所欠缺。
通讯信息诈骗为何屡禁不止?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崛起、国产智能手机价格下调,使得智能手机为越来越多人所接收和使用,甚至出现“一人多机”的情况。在此背景下,通讯信息诈骗日益猖獗且屡禁不止,甚至于,尽管许多诈骗方式老旧却总有人中招。因此,通讯信息诈骗越来越引起全民的关注。
一方面,当前通讯信息诈骗呈四个新动向:犯罪主体呈现产业链式分工、犯罪对象选择上出现精准发送、犯罪手段实现多重智能化、犯罪工具有人“专门供给”。不难看出,与之前的通讯信息诈骗相比,新的犯罪手段具有组织化、专业化等特点,这使得打击难度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传统通讯信息诈骗打击手段在面对不断转化升级的新型网络犯罪时明显滞后。业内人士表示,通讯信息诈骗的方式、手段一直在进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通讯信息诈骗的方式已经是5.0版本了。从一开始的短信诈骗、刮刮卡中奖诈骗,到利用网页种木马,随后是利用任意显透传电话,再到网页和电话混合型,最后发展到目前的移动客户端。
“电信诈骗”之称有失妥当
防范通讯信息诈骗是一个系统工程,“斩链”还需利斧,应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立法方面,应健全法制依据,明确通讯信息诈骗案件的责任主体。监管方面,应加强打击力度以瓦解诈骗集团,同时举办防范通讯信息诈骗的宣传讲座。产业链方面,如腾讯领衔推出“守护者计划”、联合反电信网络诈骗产业各方成立全国首个“腾讯反诈骗联合实验室”。当然,基础电信运营商也需继续发力,从源头上加以防范打击。
此外,“电信诈骗”罪名欠严谨,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实为不公。对此,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丁建亮表示,仔细分析通讯信息诈骗的产生缘由和治理责任,运营商不应该承担全部“罪责”,但却背负了全部的黑锅。而通信专家陈金桥表示,现在大家都将不法分子利用短信、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行为称为“电信诈骗”,这容易混淆视听,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误认为只要防范电话和短信诈骗即可避免被诈骗,而疏于防范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诈骗案件。可见,为“电信诈骗”更名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