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营商而言,一年一度的新春营销已基本结束。这场每年都“全民总动员”的营销活动,成效似乎越来越不明显。今年3·15晚会曝光的联通违反实名制规定抢夺新增号码的背后,已经印证了运营商目前的现状——面对已经饱和的市场,如果还是按照前期的老套路出牌,似乎已经走到穷途末路。
国资委2014年强行要求运营商大幅削减营销费用,背景是中国11亿左右的通信用户规模已经到了增长瓶颈,运营商对新增用户的抢夺已经到了失控阶段。面对前方OTT的大行其道且愈显生机,后方42家虚拟运营商的虎视眈眈,前期三家垄断的市场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食者,运营商营销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前期以营销思维为主的发展思路已经不合时宜,通信市场的过度营销化已显现出了多种缺陷。
如果大家留心的话,会发现几乎每一条繁华的街道都会出现几家运营商的门店,每一家门店的宣传无外乎就是开套餐、送话费等,似乎这些业务都是运营商慷慨赠送给客户的。打开电视、收音机,我们总能听到三家运营商的各种广告语,从几年前葛优扬起嘴角慢慢说出“神州行,我看行!”周杰伦嘻哈地嚷着“我的地盘听我的”,到现在邓超在不同场景下的天翼广告,运营商传递给客户的只是一些模糊的产品概念。然而,前期运营商用在营销上的费用有多少呢?有组数据可以看出端倪:部委要求运营商自2014年开始连续3年缩减营销费用的20%,大概为400亿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运营商试图用自己掌握管道及用户信息的优势将各种信息传达至客户端,但是太多的“赠送”、“免费”的字样,过度的营销,已经让客户麻木甚至反感。而对于产品、服务,如果问客户,运营商能提供给你什么?恐怕大部分客户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语音通信、上网(无线、有线)、短信服务。面对产品的过度雷同及重叠,各式各样的营销只不过是变相的卖弄概念。
年轻化的群体不需要大众化的“噱头”。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4亿人,手机网民5.5亿。 互联网的包容模式已经影响了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陌陌、微信、微博、LinkedIn(领英)等各种功能差异的交流工具已经细分出越来越多的小众化群体,不同的群体之间难以产生共鸣,群体成员间个性明显,他们愿意接受的不是高性价比的产品,而是更能打动他们的个性化产品,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下阶段,运营商应该突破固有的营销思维,踏踏实实地做产品,学习“工匠精神”。
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开发者,在研发产品时不允许产品在质量上出现任何差错,会为了打造完美产品而付出百分百努力,自愿把事情做好,并以此为荣耀。在这个世界上,将“工匠精神”发扬得最淋漓尽致的是苹果公司,他们对产品近乎苛刻的要求、执着于工艺流程、生态链的闭环的完美,这些都是苹果深得人心的真正原因。而在中国,小米、锤子等手机制造商也纷纷高举“工匠情怀”的大旗,不断开拓市场疆土。就运营商而言,“工匠精神”可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注重产品本身。现在有个词语很流行,叫“跨界”。老罗做了手机、小米投资开始做起了装修,阿里、苏宁、京东做起了虚拟运营商,正面抢夺运营商客户。其实,令运营商畏惧的应该是这些进入者所具有的“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运营商应该进一步细分产品,将同样的产品结合不同的元素,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可以将多余的语音通话、上网流量时长折算成等额现金进行线下消费,既可结合运营商已有的NFC支付通道和网上商城币开展,也可降低用户目前对套餐内容清零的投诉。
推动渠道营销和管理的变革。中国的渠道变革从营销角度可以看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供销社为主的国有分销体系的崩溃,那时的营销重心为线下渠道的争夺;第二阶段营销渠道变革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的电商时代,互联网横空出世,各类O2O、B2C、C2C模式纷纷产生,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各类实体渠道;第三阶段就是已经到来的新媒体时代,自媒体、超媒体、微媒体等新兴渠道带着扫荡一切的面貌横空出世。运营商前期过多地将营销重心放在了各类厅店上,下阶段应转战新媒体营销,通过差异性、体验性、沟通性的战略发展运营商自媒体,同时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以用户视角审视自身行为。
打造智能化的产品。“工匠精神”要求产品打造者更具人文情怀,追求产品的卓越。日本运营商软银已经推出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产品,并利用这些智能化的设备捆绑用户;同时,软银已开始着手研发人工智能,走在了全球运营商的前沿。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及竞争的激烈性,中国运营商需更加追求产品的智能化及差异化。语音识别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前沿领域,运营商均应有所涉及,并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研发,在单项领域持续深耕,以用户需求和反馈为中心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