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通信业正处在走向网络大融合时代的交叉路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需求,正在向我们展现传统通信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智能管道、云计算、流量经营……在新时代触手可及的今天,以语音通信为主要特征的通信传统如何与未来需求对接,成为整个产业的共同面对的难题。对于运营商来说,这种“新”与“旧”的交接意味着整个企业经营思路的革命;对于设备商来说,传统经营思路与新产业的交锋意味着企业的兴旺或者消亡;对于终端厂商和互联网企业来说,这种交锋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的世界中,必然诞生新的生态链条。那么,新的生态链是什么样子的?“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是一个最好的观察窗口。
技术引领未来
据了解,本届通信展的主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这里所说的“新一代”技术,主要有以下内容: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宽带通信、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与互联网管理、绿色通信……
在网络融合的大环境下,通信展的这一技术主题也变得格外鲜明。如何通过改造网络,或应用新技术,使得通信网络能够更好的承载融合的ICT业务,并借助新的业务使通信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但关系到产业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ICT业务带来的首先是汹涌的数据流量,这些流量一方面时常造成网络的“消化不良”,另一方面也让新的通信技术有了新的商机。
于是,各种宽带提速的技术手段开始吸引眼球。从WIFI到TD-LTE,从FTTH到10GPON,从无线到有线,从接入网到骨干网,对带宽的不断需求驱动着产业的前进,而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现网,将成为本届通信展探讨和展示的主要方向。
与此同时,以无线互联网和ICT应用为主旋律的各种新概念通信设备也将集中亮相,如何解决用户感知,建设智能管道,实现端到端应用优化等问题,也将是本届通信展上的一大看点。
包括华为、中兴通讯、烽火、上海贝尔、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在内的众多厂商都将有众多相关主题的展示。其中,已经提出“云计算”等全新战略的华为等公司尤其值得关注,他们将怎样整合产品线?其新产品的性能如何?都有待在展会现场揭开谜底。
走向智能管道与流量经营
另一方面,对于关注运营商命运的人来说,本届通信展也不会是一届“失意的展会”。
传统上,运营商吸引最终客户靠的是资源,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特点是资源的转变。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资源可以由用户自己选择并掌握,运营商已经无法通过对资源的控制主宰价值链,以卖“资源”和“计时”为生的传统通信业发展方式越来越得不偿失。但是运营商仍然可以利用智能管道和成熟的客户服务支撑体系开启流量经营等新的运营模式。
智能管道和流量经营应该如何去做,也是值得在本届展会上着重去关注的重点之一。
实际上,传统的通信运营模式在新的产业环境面前总有些先天不足:面向行业信息化应用,行业用户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他们不会被通信管道所左右;而面向个人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过于把控产业链也可能会损害应用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进而损害创新,最终在更丰富的互联网应用面前败下阵来。这样的两难境地,让运营商只能更勇敢地革新自己,推进转型。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首次提出运营商要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和“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其中,要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必须具备高带宽、固移网络融合、用户可自主参与网络的配置与管理、以用户和业务区分的分级按需保障等特点,实施移动流量的精确管控。这一宏观构想如何付诸现实,是一道现实难题。
对于运营业和展商及观众们来说,参加通信展的目的一直相对单纯,品牌形象和前瞻性业务调研方面的考虑要多于市场营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在展示自身对未来的期待和设想时,要比实际在市场中的动作更加大胆,其中很多创新的思路,有可能为运营商点燃指路的明灯。
新的蓝图
在本届通信展举办之际,整个ICT产业正值“多事之秋”,不但传统通信厂商大新闻不断,IT和互联网企业也虎视眈眈:谷歌、联想高调入市,微软、英特尔全力杀入,还有阿里云,小米,百度……面向未来,每一个人都信心满满,每一家公司也都有着自己的蓝图,他们给整个通信业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对于运营商而言,互联网既是传统通信网的“参照物”,也是“掘墓人”,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战略方向的转型及由此决定的网络建设和业务重点的改变;而对于通信制造业而言,互联网是挑战也是“饭碗”,他们非常关注新兴市场的崛起以及由其决定的市场格局变迁;而对于众多的互联网企业以及IT厂商们来说,他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注定将开启一场新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