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22/7/21 13:59

数字化改造智慧县城,能否成为运营商的商机?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刘美怡

数字经济是社会经济新的发展趋势,是新一轮产业改革的核心力量。由于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各国均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脚步,致力推动各领域数字化升级、转型。我国也在加快推动城市数字化进程,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所以,数字化改造智慧县城,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县城数字化过程中,将会给运营商们带来很多商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县城情况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院数据,到2020年,我国有2844个县级区划,1429个县城(县+县级市),县和县级市的常住总人口7.61 亿,占全国人口的54%。新型城镇化县城的概念包括县级市、县和自治县。

目前来说,我国县域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

①不同区域和省份的发展差距较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的,因此,县域数字化发展水平格局就是:东部发展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发展滞后。

②数字化发展质量不高。我国绝大多数县都缺乏对数字化核心技术的掌握,导致县城的政府数字化平台整合不够、信息共享较差,容易造成基层治理场景碎片化。

③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进度均较为缓慢,且城区与乡村分布不均衡,存在网络带宽不足、传输速度慢和资费较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县域日益提高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同时,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从目前的县域情况看来,大部分县域的数字化程度不高,而且,由于县域有着较多的人口——相对城市人口来说,5G渗透率也较低。这两者对于运营商来说,都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2.政策推动

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内容,可总结为四个方向,分别为交通、安全设施、城市更新、数字基建,其中与运营商的业务较为相关的是数字基建方面。对此,《意见》要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化部署,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络。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办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也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云网融合,加快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云网通知》)。《云网通知》主要针对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含地级市、县城和特大镇),组织实行云网强基行动,增强中小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承载和服务能力,提升用户访问体验。

根据国家的政策来看,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享是县域数字化的统筹建设内容,是智慧县城建设的核心。

智能基础设施。《意见》明确“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因此,需加快5G的规模部署与高速光纤宽带网络的建设,加强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县城按需探索构建区域内的共享型边缘云节点,打造集网络、计算、存储、智能、应用等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这也需提上日程。

“一网统管”建设。“一网统管”是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支撑,具有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等功能的信息化平台,是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载体。“一网统管”的信息化平台是智慧县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网通办”建设。“一网通办”指的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办事便利。这要求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好政府数字化服务平台应用,推动更多服务事项——“ 无证办、掌上办、移动办”。方便高效的政府数字化服务平台应用是智慧县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网通享”建设。“一网通享”需要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补强通知》)中,提出要“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建设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便捷化”,避免建设孤岛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系统。而且还要有序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生态等建设,逐步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管理”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

建设数字核心平台。《补强通知》提出要加强基础数字底座建设。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云网通知》提出要“打造集网络、计算、存储、智能、应用等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加快建设数字化云平台”和“推进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企业跨区域互联和入云上平台能力,为产业向中小城市聚集准备条件”。

从政策来看,国家大力推动智慧县域的建设,也标志着智慧县域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从关于数字化内容来看,许多发展要求跟运营商的业务相符合。

3.运营商自身优势

此前,为智慧城市项目,三大运营商专门成立了专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新科技企业。中国联通建立了中国联通数科公司,中国移动有中移系统集成公司,中国电信也成立了中电信数智科技公司。而且在智慧城市领域,三大运营商也屡中大标。以智慧公安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全国约有4600个公安信息化项目,其中有近一半的项目被联通、移动、电信、广电和铁塔五家公司包揽下来,其他的系统集成商仅占约45%(其中本地系统集成商占29%),其它公司约占6%。在电信运营商中,中国联通份额第一,达到43%;其次为中国移动,占34%;电信第三,占比1%;铁塔和广电各仅占1%左右。 由此看来,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丰富的经验。

除此之外,运营商在数字化建设上也各有布局与优势。

(1)中国联通:在算网融合方面,积极筑牢低时延、高带宽、高可靠、高安全的全光传送底座,努力推动全光算力网络发展。联通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算力中心和业务流量中心,建设低时延骨干光缆网。在现有“八纵八横”光缆网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京沪、沪穗、京汉广、贵广等段落光缆建设,持续优化八大枢纽节点间低时延直达光缆,并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鲁豫陕等算力集群区域,实现光缆最优接入。

二是打造大带宽、低时延、高安全的骨干传输网。联通将实现24个自有数据中心ROADM网全覆盖,重点段落部署超100G系统和OXC,打造超大带宽全光传送底座,开展超长距开放光网络试验,实现云间一跳直达,并增强光层自主可控能力。

三是重点打造四大城市群低时延圈。确保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内传输时延低于10ms,核心城市间争取2-3ms。

(2)中国移动:将从新型架构、超大容量、灵活接入三个维度攻克关键技术。

新型架构:构建基于OXC的光电联动型全光网。基于OXC的光电联动型全光网具有三大技术特征:组大网能力、光电联动和智能管控。其中,组大网能力需要长距离大容量400G/800G传输技术,以及具有灵活调度能力的集成式光交叉OXC技术;为实现光电联动,在光层制定OAM机制拉通光电管控,在电层多颗粒度调度和光层波长级调度协同;在智能管控方面,基于SOTN集中式管控系统,实现光电协同管理和资源配置。

超大容量:有望实现400G/800G超高速光互联。集成式光交叉(OXC)性能是限制光层交叉容量和灵活调度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面向骨干网交叉容量提升,需进一步提升OXC容量和性能;面向智慧城市发展,城域低成本光底座的灵活调度能力有待提升。

灵活接入:解耦型CPE/OSU使能下一代OTN网络。随着OTN逐步下沉到城域网接入网,面临接入和承载高品质专线、高清视频等1G以下小颗粒业务的需求。光业务单元OSU(Optical Service Unit)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高效承载2M-1G小颗粒客户信号。OSU在继承OTN高质量业务承载优点的同时,可以提升小颗粒业务承载的带宽利用率和支持数量。

(3)中国电信:以M-OTN/OSU技术,提供综合业务承载方案。

OTN技术作为全光算力网络中的关键一环,其技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电信针对业务发展需求和OTN现网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并主导M-OTN/OSU技术。基于OSU的M-OTN技术的目标,电信提供了低成本、低时延、低功耗的以城域应用为主的综合业务承载方案。

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完成业界首次跨厂商M-OTN/OSU现网试点,验证了M-OTN/OSU已具备商用能力,这意味着M-OTN/OSU技术的标准化、设备研发和互联互通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为下一阶段M-OTN/OSU技术的规模商用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营商们在智慧城市的丰富经验与数字化建设的布局,让他们在智慧县域数字化建设中有着较大的优势。

结语:县城,是城和乡之间的关键纽带。随着《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县级城镇化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智慧县域的数字化是必然趋势,这对于运营山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巨大的商机。运营商们可留意各地区政府发布关于对此建设的政策,做好对策抢占先机。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