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以移动领域新手身份,中国电信就开始了3G的运营。这一起点也使得中国电信的3G运营烙上了自己的鲜明印记。
目前看来,国内三家运营商过去一段时间的3G运营事实上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TD的运营可谓最“独”,因为没有别的领域业务可以捆绑同行;WCDMA虽与固网业务捆绑,但因大部分时间坚守纯高端路线,实质上并没有普惠普通家庭和普通人群,直到近期才开始多层次发展。
由于接手CDMA网络前后该网用户流失较为严重,对于中国电信而言,重中之重必是迅速保住并提升用户规模。因此,中国电信从一开始就是大而广,高端、低端两头一起抓——将3G业务强行植入或者免费打包在一些政企业务中,同时以低价、补贴、赠送等方式拉拢普通人群。
由于不设单独品牌,只与其他相关固网、互联网业务一并拢于天翼品牌之下,可以说电信3G推广是以较纯粹的融合方式进行;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较“混杂”和粗放。
由固网延伸的融合
中国电信的固网业务渠道和人员直接转化为移动网销售力量,老固网客户无疑是最易抓住的挖掘和推销对象。因此,初始即将3G打包入固网业务和行业应用套餐,不只是出于未来全业务运营的考虑,更是非常实际的做法。因此,尽管有统计口径的问题,电信EV-DO用户的初期增长还是非常显著。
“不过,中国电信的融合业务或者说捆绑业务始终是由固网延伸、围绕固网进行的,服务和质量的重心还是天然地倾向了固网业务,且由于固网思路长期并不适用于移动业务,近段时期以来市场上已经有所表现,电信3G用户的增长逐渐放缓。”
在目前看来,中国电信3G运营至今最大的一个失误或许就是对于无线宽带的发展定位和策略,而这正是由于电信完全延续固网宽带运营思路所导致。
出于固网运营的思路,以及天翼“互联网”的定位,中国电信前期3G推广中将无线宽带业务定调较高,大力推广这一业务。
“当时对于这一业务想得较为乐观,如发展固网宽带一般,先占据通道,然后在其上推出众多互联网业务;而且不同于固网互联网业务的不可控,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入口,把控业务,获得利益。”广东电信市场部人士表示。
当时,不仅仅是中国电信,无线宽带事实上受到业界热捧,由于缺乏实际3G运营经验,人们大多忽略了无线宽带的特殊性。因此,当大力度的推广活动带来用户激增,中国电信却忽视了网络的及时优化和补点,网络的压力凸显。
“另一方面,国内3G宽带增值业务的开发速度和创新能力远低于业界的预期,实际上当无线宽带业务占用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大量网络资源后,也没有什么基于此的增值业务和应用出现,要么是被用户当作固网使用,要么推出的增值业务还是固网相应业务的直接迁移。”前述广东电信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说,“更何况由于网络资源被大量占用,有一段时间,这些固网业务迁移到EV-DO无线宽带上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引发许多政企用户的不满。”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企管所的一位研究员向记者表示,抛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谈,无线宽带事实上本就很难形成规模性的后续增值业务,3G特色增值业务和应用还是会在手机上形成。而这也是中国电信在固网和移动网思路上的误差。
无法“描绘”的个人客户群
在移动市场的运营中,细分客户群非常重要,以此形成有针对性的资费套餐、增值业务、推广手段以及渠道、服务等。
2G时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中国移动的客户群划分。而尽管中国联通在这方面的工作一直被业界认为不太成功,但从2G到3G,这家运营商始终没有停止这方面的调整和探索。
“以前的客户群分三类可能就够了——高端、大众和年轻动感人群,但随着移动市场走向高度成熟,到了3G甚至以后的4G,客户群需要非常细的区分,甚至一小群有同样特殊爱好的人群就归为一类用户,针对他们会推出特定的套餐、业务甚至特定类型终端。”前述工信部研究员认为。
而对于目前的电信3G而言,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尚未依据人群的特点和行为模式对移动客户进行明确的群体划分,即使是跟随中国移动的最简单的三类也没有;有的仅是几档不同资费套餐的用户划分。
“这一现象可能是源于电信对移动市场缺乏经验,也可能是由于其3G大多在捆绑业务或行业应用中打包推出,无法清晰描绘个人行为。”前述工信部研究员向记者表示。
这即意味着在电信的移动市场视图中,一个个用户可能都是互相类似的模糊“面孔”,目前人们可能不好判断其利弊,但当3G增值业务和应用大量发展之时,它却很可能成为电信3G发展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