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9月28日消息(颜翊)当前,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作为5G的增强演进形态,5G-A已迈入规模化商用阶段,成为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5G-A万兆网产业论坛上,北京当红齐天国际文化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黄伟超发表主题演讲,深入分享了在5G-A与人工智能时代下,XR技术如何深度融入文化、商业与旅游等多元场景,推动产业变革。
毫米波破局:让XR迈向大规模商用
XR技术的发展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设备重量大、佩戴舒适性差、难以支持长时间使用,二是难以实现高并发、低延迟的大空间协同体验。过去几年,当红齐天持续探索从“有线”到“无线”、从“小规模”到“大容量”的技术跃迁。
早期的VR大空间依赖光学动捕系统进行定位,虽能实现精准追踪,但部署复杂、成本高昂,且维护困难,严重制约了商业化复制。随着6DoF(六自由度)MR设备的成熟,基于视觉SLAM的空间计算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动捕方案,实现了更轻量化的部署方式。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当时的算力仍需背在身上。用户需背负十几斤重的主机运行XR内容,不仅体验沉重,尤其对儿童和老年群体极不友好,运营成本也居高不下。为此,当红齐天自2019年起启动“算力解绑”战略——将渲染能力迁移至边缘或云端,通过高速网络将画面实时传输至轻量化终端。
最初其尝试采用Wi-Fi 6,在理想环境下可支持6–8人同时体验。但在商场、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无线干扰严重,稳定性难以保障。即便采取屏蔽墙体等极端措施,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当红齐天与中国移动合作,在首钢园区搭建了基于Sub-6GHz频段的本地化5G专网,采用轻量化核心网和小型基站,成功实现了30人同场互动的大空间XR体验。这对于提升坪效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随着XR应用场景向文旅演艺、沉浸式影片演进,特别是国家电影局发布XR电影“龙标”后,行业对高密度并发的需求急剧上升——理想状态下需支持50人乃至上百人同步参与。
此时,Sub-6GHz频段逐渐显露局限:尽管带宽尚可,但随着接入人数增加,网络时延明显上升。为此,当红齐天将目光投向5G-A的关键技术——毫米波。
自2023年起,当红齐天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开展毫米波在XR场景下的应用测试,并申请到专用测试频谱,最终在首钢项目中成功实现了百人级同步沉浸体验。针对国内缺乏适配终端的问题,与小米及高通合作研发定制100台支持毫米波的终端,作为数据接收节点。
毫米波带来的不仅是超高带宽,更是极低且稳定的传输延迟,实测平均8毫秒,最低可达4毫秒,完全满足高质量XR内容的严苛要求。
整个系统架构采用典型的“边-端-云”模式:高实时性任务如画面渲染部署在边缘服务器;通过毫米波直连将数据发送至终端;Sub-6GHz网络则负责身份认证、卡务管理等非敏感业务,核心网不参与主数据流转发,进一步压缩时延。
科技赋能文商旅全链条
基于5G+ AI + XR的技术底座,当红齐天已构建起覆盖产品规划、技术研发、内容创作、系统集成到运营服务的端到端能力,并在全国多地实现项目落地。
在应用领域,在北京石景山的首钢一高炉打造了SoReal科幻乐园综合体;在上海迪士尼小镇,打造了西游IP的XR乐园项目,此外,广西柳州“螺乐园”、成都牛王庙、洛阳1956一拖未来城等地,SoReal品牌持续拓展商业边界。
在文体领域,当红齐天曾为冬奥会三大奥运村建设娱乐中心,提供XR体感互动体验项目,启动“千店计划”,把小型化XR体验植入社区与商超。
在文博与教育领域,参与建设平遥科技馆、湖南博物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数字版3D《清明上河图》。
在线业务领域,当红齐天为网易、普华永道、Intel等企业客户打造了线上元宇宙虚拟空间,并推出了全国首个基于大模型的AI律师,以及AI虚拟人直播与UGC创作平台。
2024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当红齐天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全球首个5G-A毫米波+XR融合应用案例,带领中国自研技术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