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固网语音通信增长进入慢车道,移动通信开始显现强势征兆。这一年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重组方案》,4月底,根据这一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随后各地移动分公司陆续成立,直至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挂牌。将近十年之前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终结了一个中国电信大包大揽的“全业务”旧时代,开创了一一个专业化运营的新时代。
站在当前这个三大运营商再次启动全业务运营的时间节点,回望移动通信专业化运营十年来的得失,我们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分营十年的宝贵遗产,不仅仅是成就了一个全球用户数最多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一批初具影响力的制造企企业,更可以总结出一些发展的硬道理,为3G新起点上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经验:分营十年的硬道理
【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周晓娟)从1999到2009,期间变化实在令人目不暇接。1999年,当时的中国电信是真正的全业务运营商,有一整套形成已久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成熟意味着新来者在其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是这一格局被拆分改变,按照当时的市场格局构建思路,这一“巨人”被按专业拆分,形成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分营的局面。从此,一个业内评论见仁见智,但是通信市场飞速发展的时代开始了。
一方面,中国移动高歌猛进,并在几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具市场价值的运营商,而另一方面,其他几家运营商却陷入增长乏力的窘境。到底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分营,也许永远将成为一段公案。
但无可否认的是,分营铸就了不一样的中国通信格局,它使移动通信产业从传统中国电信体制下解脱出来,从此整个产业链,包括运营、制造,到终端、互联网,走过了一条与中国电信传统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正是从中国移动分营开始,国产设备商在移动通信市场获得机遇,巨大中华开始腾飞,世界巨头厂商也开始与中国移动市场共同前进。分营后,中移动受限于自有营业厅的馈乏,与终端厂商和卖场建立起的共生关系,最终也带动了终端商和代理商的发展。(张九陆)
道理1 制造业拉动 运营与制造协同
【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周晓娟)2009年是移动通信进入中国20年,也是移动分营的第十个年头。在分营前的10年,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北电等欧美厂商基本垄断了中国的移动通信设备市场,设备的价格居高不下,移动运营商在发展用户上也是缓慢前行。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可以说是贵族消费,与普通消费者无缘。不过分营一年后,移动通信就进入大众化的普及时代。
本地化采购、边际网和支持预付费业务的智能网的建设是重要的成功点。这个过程中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相互促进,也一起享受到了移动分营带来的丰硕成果。
本地化采购推动产业链形成
1998年11月,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杨贤足牵头运营商和设备生产商召开“国内生产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用户协调会”,会议传达了一个里程碑性的精神,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国产设备,停止进口。这一举措,将中国市场的移动通信业务需求,直接转化为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推动动力,国际巨头纷纷落户国内,国内年轻企业也在学习和竞争中成熟。
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兼市场与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冯映夺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介绍,会后爱立信立即要求三级、二级、一级供应商在中国建厂。三级供应商在本地采购原材料,制造元器件;二级供应商则本地采购元器件,制作成电路板;一级供应商则本地采购电路板,制造机框;爱立信最后采购机框,制做成机柜,然后出厂。冯映夺认为,当时爱立信的员工规模在3000人左右,而通过要求供应商在中国建厂,带动2.5万的就业机会,使得爱立信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也得以逐步完善。
本地化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制造商直接使用人民币。本地化仅经过一年后,爱立信在中国实现的本地采购金额平均每日超过1千万元人民币。这一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华为为代表的优秀国产厂商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步开始突破移动设备市场,运营商的选择越来越多,设备价格开始稳步下降,运营商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得以加大在容量和覆盖上的扩容力度,承受住了每年数千万新增移动用户带来的压力。
中国特色网络带来发展机遇
预付费业务是国内制造商打破垄断的机遇。1999年8月,我国第一个移动智能网投入运行,并在12个城市开放自动漫游的“神州行”预付费业务。预付费迅猛发展,用户数量的激增给运营商的网络容量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国移动的网络大扩容年年都在展开,这为设备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特点,中国移动制定精细化的网络发展策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Marketing部CTO周建国介绍,华为和移动运营商经过长时间探讨后,推出了边际网解决方案,提出“高速度、低成本、广覆盖”的建网思路,并专门开发出适应边际网建设的系列化基站产品。
随着网络覆盖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神州行的推出,从2002年开始,中国移动的用户开始以每年4000多万的速度高速增长,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扩容压力,如果继续采用TDM方式来建设汇接骨干网,其代价将是昂贵的,而从发展趋势来看,VoIP的引入也是迫在眉睫。2004年中国移动改造汇接局以及承载网的整个网络,拉开了中国移动朝着向全IP网络转型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在向ALLIP转型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移动经过前期论证、试验、规划和大规模商用部署的过程,提出制定了成熟的网络规划方案以及软交换设备维护规范、测试规范。以上这些成果奠定了未来中国移动快速业务部署和2G/3G协调发展的有力基础。
移动分营出来后,移动用户发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冯映夺认为,通过成立集团公司使得这一发展速度更快,这是因为集团公司管理水平,决定了他资源的决策优化,决定了他服务的质量,最终集中精力做好品牌优势。尽管后期中国联通也成立并参与竞争,但是在用户数上联通发展则慢得多,可见品牌优势的力量是长期的,深远的。
道理2 专业化与全业务 聚合资源才能更强
【通信产业网讯】(作者:Frost&Sullivan副总经理 李东平)当初,为了专业化运营当时还属于新鲜事物的移动通信,中国移动从老中国电信分离出来,开始自己的发展之路,从而成为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通信公司。而现在,中国移动则成了一个全业务的运营商,似乎正在为全业务发展而犯愁。
中国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商,最大原因不是其专心地进行非全业务的发展,而是因为其发展正好符合了通信产业的移动取代固话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移动要想继续发展,必须找到通信产业目前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个趋势进行通信运营。
而通信产业的未来趋势是怎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全业务运营,而是未来的业务聚合。因此,运营商都应当朝着聚合的趋势进行发展。其中,聚合的内涵比较广泛,包括内容的聚合、应用的聚合以及产业的聚合等内容。
事实上,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可称为内容聚合的典范,通过梦网模式,中国移动把很多的内容服务商聚合在一起,进行了内容聚合的建设。虽然目前,梦网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梦网上的内容聚合,让中国的移动增值业务有了极大的发展。
而中国移动即将要发布的MobileMarket则承担应用聚合的作用。在MobileMarket平台上,众多的开发者将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这些应用聚合在MobileMarket平台上后,通过中国移动的用户群实现最终利益。虽然这个思路是来自苹果公司的AppStore,但是中国移动将会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应用的聚合。
其实,产业聚合是中国移动未来真正占据发展优势的所在。中国移动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将其他产业的强势企业聚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产业中的优势资源是有限的,把这些有限的优势资源聚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掌握了主动。
所以,经过内容的聚合、应用的聚和,中国移动必须要关注新的产业聚合才能够有新的发展,才能够保持优势地位,这才是中国移动要专攻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全业务运营,全业务运营也好,专门的移动运营也好,都应该朝着聚合的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