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研究院长期从事网络智能运营核心技术研究,通过打造网络数据可信可用及融通能力、研发体系化智能化的工具手段,并依托云网优化实验基地、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成果转化,全力助力中国联通构建智能运营体系,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社会智能化的发展与变革。
为了更好地推动智能运营技术的研究与交流,我们组织策划了本期《智能运营研究与应用》专题,深入探讨运营商智能运营技术相关的系统理论与算法模型、一线赋能与行业应用、产业变革与演进方向等相关议题。这些论文汇集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希望能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查看全文>当前通信市场竞争激烈,新技术快速发展,4G/5G应用全面普及,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模式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同时运营对象也已发生变化,已经不能再分专业、割裂地看单个用户的发展和价值。通过大数据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方法,从用户运营转为客户运营,基于统一自然人构建客户账户,通过“一客户多用户”看总体发展和价值经营。采用客户全息画像的方法洞察客户需求,从实际出发为网络发展和精准营销提供决策支撑。
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准确度和业务有效性。只有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并保证数据资产的科学性,才能有效反映企业运营和市场事实。科学有效的数据能够让企业经营决策可靠精确。大数据时代,数据将会呈爆炸式增长,海量的数据一方面为运营商带来大量信息资产,另一方面无用数据、干扰数据也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围绕企业大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非常重要。
国际范围内电信企业均面临激烈竞争,包括同行业竞争以及其他创新型参与者均对电信核心市场不断蚕食。电信企业转变和创新运营商业模式刻不容缓。首先介绍了美国、法国和日本 3 家国际运营商运营战略的发展,叙述了通信智能时代电信企业运营模式的变革,阐述了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未来的建设方向;最后通过总结当前电信企业运营的特点,给出了以网络智能运营和用户智能运营为核心的智能运营体系建议。
为满足千行百业的多种业务场景服务和消费者应用体验的差异化需求,5G引入了网络切片技术。针对无线切片的 3 种技术:QoS 调度、资源预留和载波隔离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介绍了不同技术的实现原理。根据产业链成熟度,分3个阶段制定无线切片的部署策略。并基于3个阶段,制定共建共享网络下不同的无线部署建议,在保障用户差异化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资源对等公平。
由于新冠病毒存在14天以上的潜伏期且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的排查至关重要,而运营商大数据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寻找隐性接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k-means聚类算法的基础上,优化损失函数并提出基于多目标函数的簇头选择算法,形成多目标轨迹聚类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运营商大数据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密切接触者排查方法体系,将该算法用于隐性密切接触者的排查。
现阶段全国范围内 4G 网络高负荷、5G 网络资源利用率不足的状况依然严峻。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 5G流量迁移方案。该方案定义了多个影响因子来识别5G流量迁移高潜用户;之后,采用熵值法对目标群体划分优先级;最后,针对高优先级用户,从终端、网络、业务、服务协同匹配的角度,分别输出网络及市场牵引策略。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公众通信市场的饱和,发展固移融合用户成为当前运营商的一项重要战略。运营商通过融合业务创新,将移动业务与宽带业务进行捆绑,发展融合业务用户,增强用户黏性,提升业务营收。基于移动网络大数据和宽带网络大数据的联合分析,提出了基于模型的潜在固移融合目标用户挖掘方法体系,将该方法体系运用于市场单移转融营销场景中,可更加精准地发掘潜在目标用户,提升融合用户转化率。
针对现有的基于Wi-Fi估计信号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的室内定位算法受限于设备摆放高度以及非可视环境(NLOS)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AOA估计算法。首先将线阵改为 L阵,利用信道状态信息(CSI)虚拟大规模阵列天线,对俯仰角和方位角进行估计,提高方位角估计的准确性,然后将定位结果与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传感器通过抗差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算法进行数据融合,提高定位精度,同时解决在NLOS环境下无法定位的问题。
基于5G网络新空口Massive MIMO和广播模式变化的特性,从5GMM天线波束赋形和立体覆盖入手,对SSB广播权值组成和计算、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采用分场景的SSB规划策略,给出了典型场景的建议权值,并结合实例对规划过程分析和验证。最后对5G网络SSB权值规划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流程和方法,在5G规模建网期间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伴随5G市场全面启动,地铁场景采取共建共享的 5G建设方案,能够充分释放各种资源能力,实现5G网络对地铁高效低成本覆盖。首先,通过实验测试,验证当前主流覆盖技术在本方案中可行、可靠,且数字室分、传统宽频室分等主要技术满足5G地铁覆盖要求。随后给出了共建共享模式下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的地铁跨代组网覆盖方案,并给出相应的设计要求及标准。方案为提升地铁用户感知、打造5G精品网络、打通新型智慧城市地下交通空间提供强有力支撑。
随着5G网络的大规模商用,基站主设备能耗占比持续升高。对于主设备而言,如何有效降低载波功放模块的能耗成为业内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研究了基于AI的动态调整方式实现基站的智能化节电,为各大运营商能耗降低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疫情驱动下微直播业务高速发展,分析了微直播的市场发展驱动力及竞争态势,剖析了其产业价值链,介绍了微直播平台采用的关键技术,指出其网络平台架构主要是基于内容分发网络CDN结合Cache、P2P及负载均衡等技术构建而成。分析了微直播的各种应用类型及商业模式,给出了微直播的监管建议。结合运营商的特点探讨了电信运营商介入微直播业务领域的机会,最后预测了微直播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渗透给传统经济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面临数字经济转型的强力挑战。数字经济平台提供了快速信任、平等共治、产品再造、安全稳固的数字经济交易环境,有助于数字经济的开展和业务的创新,在新数字经济时代有着重要作用。介绍了大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平台及其运行模式,并提出一种可行的平台架构,为数字经济平台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积累。
为了解决中国联通网络能力碎片化、分散的问题,同时满足跨网业务端到端自动开通的需求,提出了跨域跨网络的智能化协同方案,并基于网络应用实践,研究了跨网协同部署架构、网络方案,最后针对中国联通网络创新业务、云网协同体系等各类业务场景进行了应用价值分析。
针对终端在多个5G切片间漫游的切片选择问题,首先介绍了切片漫游相关的关键术语,然后分析了5G切片漫游的关键技术,最后在限定场景的前提下,重点描述了LBO 模式下终端用户在5G 切片间漫游的技术原理,以期对5G 切片间漫游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可供研讨的思路和方向。
系统研究了5G网络建设中的多个智能运维场景,设计了AI智能平台,应用AI技术提升网络智能运维的能力。在全域故障定位、资源智能调度、边缘智能、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切片智能等多种场景的研究中运用AI智能平台,以大数据云中心为基础,采集海量数据,通过云边协同技术、硬件加速技术、轻量化智能引擎技术、租户及数据安全技术等,为5G网络提供运维服务。
总结分析了ROADM/OXC系统的几种保护恢复机制,现网测试了OMSP和WSON的协同工作能力,OCH1+1、OMSP和WSON的协同工作能力,并依托现网测试数据,对ROADM网络中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工程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OADM与OXC2种设备支持混合组网,均可支持OMSP+WSON协同保护,但WSON网络对OCH1+1与OMSP的组合支持程度有限。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中国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