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C114通信展特别视频节目,论道光时代,坐在我身边的来自PMC-Sierra公司的Gil和Yaniv。
Gil&Yaniv:大家好。
C114:第一个问题我想了解一下,在PMC来看目前全球的FTTH部署情况怎么样?推动FTTH在全球,包括在中国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Gil:实际上EPON在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非常主要的PON技术,在中国的话,包括像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在大规模部署EPON。日本也是主流运营商都在进行大量EPON部署。而在中国也有一些GPON的部署,这个主要是中国移动,相对来说量稍微少一些。在美国、北美同时也有一些运营商在使用EPON实现FTTH。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像在中国,比如说像广电总局,在有线电视网络也有使用EPON来实现FTTH部署(C114注:EoC)。
Yaniv:涉及到GPON,实际上在美国,北美AT&T已经大量部署了,韩国也有比较大量的部署。现在我们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在GPON的部署上都在快速发展,在澳大利亚、新加坡、东南亚地区GPON的部署发展都比较快速。欧洲像法国的运营商在GPON部署上力度也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像俄罗斯、东欧GPON也都如此。所以说在全世界GPON部署进展相当快。
PMC-Sierra FTTH产品线经理
我想总体说一下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有比较大的PON的部署,然后再说EPON和GPON之间的区别。对于现有的技术来说,它的不足和限制,对于我们所需要越来越大的带宽来说,肯定有非常大的限制,使得对PON的技术部署推动力很大,但是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最主要的是政策资金的推动,政府有这方面意愿,所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另外是竞争,因为对现有的比较大的成熟的运营商来说,他们的网络都建立在铜线缆的技术之上,新的市场进入者就需要通过PON的部署进行竞争,很多地方我们看到像在日本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极大带宽的服务,在100兆或者更加高速的带宽的服务,而且现在采用光缆技术提供的服务我们现在都已经看得到。
Gil:我们看EPON和GPON之间,两种技术从技术上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而且从成熟度来说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于GPON来说它可能比EPON开始晚一点,所以有一些国家一开始用的EPON,他们继续在用EPON追踪下一代10G的EPON的发展。另外一些国家他们可能一开始用的就是GPON,所以他们在继续进一步发展GPON的技术。
地域上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有一些差别,GPON的标准化过程相比EPON可能相对慢了一点,EPON更为成熟,解决方案更为多一些,未来我们认为它们会共存,而且也会有下一代EPON和GPON的技术发展和共存。
C114:作为芯片厂商,PMC在FTTx在全球和中国的部署过程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Gil:PMC是PON芯片的市场领导者,对FTTx在全球的部署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PMC都是所有相关的FTTx和PON标准化机构,例如IEEE、ITU、SIEPON、Broadband Forum、FSAN、CableLabs之中积极的成员,并且在制订EPON、GPON、10G-EPON和XG-PON规范方面是一个领导者和主要参与者。
在中国和日本,PMC与领先的运营商和标准化组织如中国的CCSA,一同制订了EPON和10G-EPON规范。
PMC致力于为EPON和GPON以及OLT和ONU/ONT提供端到端的芯片和完全符合标准的解决方案,已运行于全球超过1500万部ONU设备中。这些解决方案多年来已获大部分系统供应商广泛应用于全球设备的部署,包括所有领先的中国供应商。
Yaniv:PMC还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功能,进一步加快FTTx的部署,例如具有高吞吐量的全面互操作的产品、节能特性和PON诊断工具。
C114:PMC-Sierra公司什么时候开始投入对下一代PON的研发工作?包括下一代GPON和EPON。另外,请两位预测一下,哪一种下一代PON技术会更早规模商用,包括商用可能的时间点是什么时候?
Gil:下一代的PON技术实际上对10G的EPON来说,我们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进行相应的研发,我们也是在市场上第一家实现了相应初步产品解决方案的提供,而且我们的对称和不对称的10G EPON产品也都在全球包括中国不同的运营商进行测试和评估,包括在实验室当中的一些测试。明年我们预期可以有试点测试,乃至明年年末可以进行商用。
对GPON下一代的技术标准也是刚刚确定,我们投入研发下一代的产品方面也稍微晚了一些,从2010年开始的,这也是我们推出TotalPON这个平台的一部分,我们推出TotalPON这个平台可以使得系统厂商可以使用一个统一的软硬件的平台,来克服现有这两种不同PON技术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使之有办法在全球实现统一的部署。
刚才你问到它们的部署时间,EPON来说我们认为明年年末可能就开始有商业的一些部署,2012年量会比较大起来。XG-PON到2013、2014年我们觉得是它可以商用的时间。
部署的地点,我们认为在未来实际上这两种下一代PON的技术也会共存,那些现在在使用EPON的国家,将会在未来部署10G EPON,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现在使用GPON的国家未来会部署XG-PON。中国既有EPON也有GPON,运营商也会对XG-PON进行相当量的部署,总的判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未来10G EPON和XG-PON将会共存,就像现在市场上EPON与GPON共存一样。
Yaniv:在这两种PON技术之间它们的共同点非常多,对于PMC来说我们作为一家技术公司,我们也没有说对于哪一种技术更为偏好。我们对EPON的开发上时间稍微早一点,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们的技术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也有利GPON技术的发展,两种PON的技术之间共同点也会越来越多,90%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推出了TotalPON的平台。
我们看到很多市场上EPON和GPON都是共存的,包括印度、韩国、中国,甚至是美国,它们对两种PON的技术都有兴趣,而且那些主要的设备生产商也希望可以满足在市场上对于这两种PON的技术需求,正是着眼于这一点,也是由于两种技术之间的共同性非常多,所以我们推出了TotalPON的技术,也推出了很多创新的产品。
C114:据我们所知,TotalPON解决方案是今年5月份的时候推出的,两位怎样来评价这样一个产品它的意义?包括这款单芯片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已经投入了量产?如果没有的话,预计什么时候会投入量产?
Gil:实际上是这样的,XG-PON的标准是6月份才出来的,相关的芯片解决方案还没有出来,未来将推出。我们所推出的TotalPON是10G EPON再加上EPON、GPON的一个平台,实际上它的好处就是使得他们尽快尽早部署10G EPON,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重复利用他们已经有的软件和硬件的投资,所需要的只是在光学元件上的一些改变。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10G EPON的芯片组,他们现在就可以进行部署。未来我们的TotalPON会融合10G EPON和XG-PON这两种下一代PON技术,可以在现有的TotalPON方案上进行软件开发,原来的投资基本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不需要进行很大的调整,只是在光学组件上进行调整就可以,我们提供给他们是一个的统一平台。
C114:解决方案,或者说这款产品是不是已经在量产了?
Gil:暂时还没有,但很快了。
C114:我们从产业链各方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下一代PON发展的最大瓶颈,就芯片端来看何时每线成本能降到可承受的水平?您认为PON芯片的成本是降低总体成本的主要瓶颈吗?其他因素有哪些?
Gil:PON芯片不是降低下一代FTTx解决方案总体成本的瓶颈。主要影响成本的因素是10G EPON和XG-PON的光收发器,它们比EPON和GPON中使用的产品仍然贵得多。此外,10G FTTx要求高吞吐量的流量管理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很昂贵。
我们认为,在规模经济效应将每个线路卡的成本降低到与EPON/GPON持平的水平之前,10G EPON和XG-PON的大规模部署还需要几年时间。
C114:我们也看到PMC作为芯片端,对于推动FTTH部署方面做了非常大量的工作,在此能不能请两位为我们介绍一下?另外,除了TotalPON解决方案之外,咱们在今年还推出了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Gil:在今年我们确实也推出了一些创新的技术,来加速FTTH的部署,也帮助这些运营商减少在运营这些网络当中所需要的一些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光诊断工具方面,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两年左右的创新,我们在今年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和特性,比如说一个非常重要的OTDR技术,它可以帮助运营商更好对整个网络进行维护和相应的检测等,这样有助于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另外一项技术就是节能技术,现在在很多国家他们都希望可以降低部署能耗,我们所推出的技术也有助于创建更加节能的环境,政府也在大力推动。
Yaniv:我们可以看到对于PMC来说,我们对于创新一直是投入最大的努力,这始终是我们的承诺。实际上很多现在产品解决方案中标准的一些特征、一些特性,原来就是由我们开始提出并逐步变成行业标准的。譬如说像光诊断工具这一块,原来在我们的产品当中就有存在。现在我们OTDR也是在我们努力上的又一大步。
节能方面我们也看到对于这方面需求是非常大的,因为可以减少总体能耗、节省成本。同时由于节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可以给我们的这些客户,包括运营商们提供一些非常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像我们之前推出的可插拔的GPON SFP,可以马上用到他们部署的设备当中,比如说他们已经部署的路由器、网关直接插上去就可以进行系统升级,客户对这些方面需求也是很大的。
C114: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采访就到这里,非常感谢Gil和Yaniv来参加我们的采访,希望PMC公司在PON领域,包括在下一代PON领域都会保持持续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