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
`
2025/10/8 22:28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AI可以有效解决卫星互联网技术短板
0
0

C114讯 10月8日消息(苡臻)在日前召开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发表题为“AI加持下的卫星互联网”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AI如何破解卫星互联网发展瓶颈,并指出AI赋能非地面网络(NTN)将推动星地融合进入全新阶段。

邬贺铨指出,当前卫星互联网面临高时延、高误码环境、多普勒频移、波束/卫星切换频繁、天线面积受限、星上载荷与能耗制约、高中低轨/NTN星地协同等挑战。“AI的加持,可有效解决卫星通信面临的技术发展生态问题,优化星间组网和地面网络对NTN星地融合的适应;同时,卫星也能为AI提供支撑,例如,星上计算可解决跨洋数据交换实时性问题,还能在无地面网络信号时提供应急AI通道。”

时延方面,AI能助力降低卫星高时延的影响。邬贺铨指出,地面蜂窝网络时延不到0.1毫秒,低轨卫星时延则需5-25毫秒,高轨卫星往返时延则达约半秒钟。长时延使得理论最大吞吐量仅1Mbps,慢启动和拥塞避免机制效率降低,资源浪费。AI可驱动预加载TCP窗口数据避免重传,同时通过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动态调整TCP参数,比如根据信道质量切换UDP加速。

卫星链路方面,大雨衰减、强电离层闪烁、严重多径干扰会导致深衰落(最高可达170dB),使卫星链路误码率从10⁻⁶至10⁻⁹降到10⁻³甚至更低。而且传统TCP会将误码丢包判断为网络拥塞而启动拥塞机制,既浪费信道资源又进一步增大了时延。因此,可在原有的应对链路误码基础上,通过AI进一步帮助改进对误码的抵御能力,包括自适应失真补偿、智能信道建模、智能干扰管理与频谱感知、预测性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更准确了解信道状况,调整频率,提前预测,抵销干扰,降低卫星在特定场景下受到误码的影响。

多普勒效应是卫星通信的一个特点,低轨卫星相对地面高速移动(约7.56km/s),会产生极大的多普勒频移。S波段轨道高度600km的LEO卫星多普勒频移约24ppm。轻则降低解调性能增加误码率,重则导致链路失锁、通信中断。目前,已采用一些常规应对多普勒效应的措施,例如,频率预测与开环补偿、闭环跟踪与自动频率控制、扩频技术等,而使用AI技术,可进一步完善对多普勒效应的补偿,使预测更为精确。例如,利用时空神经网络融合多维动态数据构建端到端频移预测模型,预测残差降低30%~50%,支持毫秒级频移突变预警。此外,还可以更准确的闭环控制、在降低误码的同时保持一定的时延等。

卫星移动性方面,低轨卫星高速移动(7.9km/s)导致单星可见时间仅几分钟,终端需频繁切换卫星。欧洲实测切换频率超过5次/分钟时丢包率可达15%。TCP协议在频繁切换时因RTT波动触发拥塞控制机制,吞吐量可能降至118kbps-1.067Mbps。而且终端频繁切换导致能耗增加很快。常规的应对切换方法包括QUIC协议替代TCP、应用层自适应编码、星上边缘缓存、地面锚点缓存等。AI则增加了更多选择,可以智能预测切换时机,实时分析卫星轨道数据/终端运动轨迹/历史切换记录,预判最佳切换窗口,切换决策时延降低80%,切换失败率从8%降至0.5%;还可以做到快速波束对齐,新卫星接入后自动直接加载预配置波束,波束捕获时间从100ms缩短至10ms。

卫星频效方面,邬贺铨指出传统卫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天线尺寸限制,卫星受限于体积和功耗,难以部署地面网络规模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导致波束赋形精度和空间复用能力不足;二是动态环境适应,卫星高速移动和电离层干扰要求实时信道调整,传统算法难以应对;三是资源分配复杂度,频谱和功率需在广域覆盖与高密度用户间动态平衡,人工优化效率低下。AI技术可针对性突破:比如智能波束管理,通过强化学习预测卫星的轨迹,实现毫秒级的切换;神经网络结合MIMO与波束赋形联合优化,在有限天线面积下提升空间复用率,星链将频效提升至地面5G的80%水平。再如动态资源分配,LSTM模型预测区域流量需求,优化频谱和功率分配;生成对抗网络(GAN)模拟干扰场景,训练抗干扰算法,使卫星频效提升40%以上。

卫星容量方面,通过超分辨率波束赋形等技术,利用AI精准矫正波束,可生成0.1度级超窄波束(传统波束宽度1°),波束数量提升10倍,空口提升容量可贡献45%;其次,星间资源动态调用(通过分布式强化学习、数字孪生、高中低轨的星座协同)可贡献30%的容量提升;终端侧可再贡献15%;新频段开拓贡献10%。

星上载荷功能分为星上透明转发、星载基站、星载UPF、星上计算四类,硬件复杂度、算力与能耗呈逐步提升趋势。AI为各类载荷带来显著优化:透明转发用自编码器将信号压缩至1/4带宽,容量提升4倍且功耗不变;星载基站借GNN和强化学习,频效提升3倍;星载UPF通过GNN预测最优路径,时延降40%;星上计算可将模型压缩至1/10(精度损失<2%),支持星座级联邦学习。应用场景各有侧重,其中星上计算全球仅中国开展试验。当前面临抗辐射芯片算力不足、星载能耗与算力矛盾、星上算法简化难度大等挑战。

同时,星间互联十分必要:跨洋金融交易经卫星仅需20毫秒(海缆可能需200毫秒);万星量级星座难以全靠地面指令,需自治;遥感卫星日均50PB数据也需星间直传过滤以节省带宽,且中国低轨星座境外落地难,需星间链路回传境内。但星间互联面临多重挑战:激光链路需解决卫星振动、多普勒频移下的对准问题;万星规模易导致路由表“爆炸”;太阳耀斑会使误码率骤升百倍;100Gbps激光链路功耗超500W,受能源限制;还存在各国频谱分配冲突的标准化难题。AI技术为星间互联提供了突破路径:通过深度学习(DL)算法可实时补偿卫星震颤、优化激光路由;利用长短时记忆模型(LSTM)预测太阳等离子体扰动,提前切换路由;深度Q网络(DQN)能动态调整发射功率,降低65%能耗等,从而提升星间链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除了星上处理、星间互联,星地融合是NTN相对传统卫星通信的特点。传统卫星通信仅作为地面网补充(覆盖海洋、偏远区域),采用独立协议栈(如DVB-S2),以“透明转发器+独立信关站”为架构,终端专用,服务“尽力而为”,用户峰值速率100Mbps、端到端时延600ms,单星连接1万终端,可靠性99.9%。NTN则实现空天地一体3D覆盖,基于3GPP统一框架(如5G-NR增强),网络架构升级为“星载5G基站+UPF下沉+边缘计算+AI调度+动态波束赋形”,支持在轨解调编码。地面网需核心网虚拟化、基站增强,终端可同时接入卫星与地面基站。此外,NTN由核心网统一调度卫星切换,通过AI动态共享地面频段,服务有SLA保障,性能跃升至峰值1Gbps、时延30-50ms,单星连接100万终端,可靠性提高两个数量级,达99.999%。

演讲最后,邬贺铨总结道,低轨卫星的快速发展,星上处理+星间路由的技术进步推动卫星通信从点到点连接到全球IP宽带接入,卫星互联网成为传统卫星通信的代际跃升。卫星互联网和高空平台(HAPS)以及无人机基站构成非地面移动网(NTN),其中卫星互联网是NTN的主要组成部分。NTN将太空/空基网络融入地面5G/6G体系,卫星互联网将逐步升维到NTN架构中,成为6G网络的空间维度延伸。同时,NTN也推动地面网络为适应非地面小区管理而升级。

NTN的提出与AI的兴起正好历史性交汇,AI+NTN开启星地融合新时代。AI+NTN从基站上星开始,还将推动UPF上星,进一步发展到算力上星。卫星的应用将以“星载核心网即服务(Core-in-Space PaaS)新模式呈现。

C114中国通信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的文章皆属C114版权所有,除与C114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单位外,其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联系021-54451141(汪先生)。其中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系C114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仅供参考,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