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0月17日消息(艾斯)千呼万唤始出来,eSIM手机业务终于在国内“靴子落地”。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日前宣布均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并已在国内31个省区市正式上市推广eSIM手机业务。不过,在商用试验期间,运营商暂不开放线上方式办理eSIM手机业务,用户需持eSIM手机到线下营业厅门店办理开通eSIM手机业务。
今日,随着iPhone Air在中国市场的正式开售,第一批用上eSIM手机业务的用户即将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运营商对eSIM手机业务的普遍支持,不仅将带来中国消费者体验的全新升级,更将对全球eSIM技术的加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
“中国运营商普遍支持手机eSIM业务,统一了全球市场向eSIM的转型。这不仅将影响eSIM设备出货量和配置文件激活的整体规模,也将对eSIM技术的特性产生影响。”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行业分析师Georgia Cooke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由此产生的创新——无论是在eSIM芯片组、智能手机集成还是基础设施方面——都将影响eSIM应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适用性。
该研究公司的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所有市场(包括消费级和物联网)eSIM设备的出货量将超过5.39亿台。智能手机在其中占据高达69%的份额,出货量将达到3.72亿部。智能手机制造商加速采纳eSIM技术,成为推动eSIM设备出货量激增的关键因素。
Georgia Cooke认为,尤其是eSIM在中低端设备中的普及率很可能将显著加速;加之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在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的广泛影响力,eSIM的普及与增长模式将从此前集中于美洲和西欧的态势发生显著改变。
中国信通院《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写到,我国eSIM产业链各环节已形成完整产业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领域。但在此之前,国内eSIM业务发展主要集中于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领域,随着其应用范围拓展至智能手机市场,eSIM技术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芯片组供应商的产品路线图也将受到影响,电信运营商也将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今,中国市场对eSIM手机业务的加入,标志着eSIM技术突破了最后一块庞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并意味着全球eSIM发展按下加速键。
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2025年底全球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到203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长至70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四分之三。
借鉴欧美市场发展经验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与追踪eSIM技术发展趋势的行业分析师,Georgia Cooke亦向我们介绍了美洲和西欧这些eSIM手机业务早期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重要经验。
“在美国和欧洲,运营商(对eSIM)的支持一直非常碎片化,许多主要网络仍不支持eSIM或部署不成熟,阻碍了应用进程并影响了消费者信任。”她谈到,目前eSIM的激活情况仍高度分化。预计2025年将有3.75亿次SGP.22配置文件下载,这包括所有消费级设备以及转网和次要配置文件(例如旅行eSIM)。
由此可推测,尽管欧美市场领先几年开始进行eSIM手机业务探索,但从用户采用率情况来看仍非主流。无论是电信网络对于新业务流程配套支持的就绪程度,还是消费者对于eSIM的技术认知,都仍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不过,Georgia Cooke表示,“在中国市场,由于电信运营商数量有限,使得(eSIM业务)推广可以更协调一致,但如何实现差异化将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考量因素。运营商之间需要协作,以确保提供全面的、高标准的eSIM支持,从而保障消费者信任。”
她强调,在早期应用阶段,任何一家运营商出现重大问题都可能会损害eSIM在消费者眼中的形象,并对其他运营商构成挑战。然而,过了这一阶段后,运营商将会发现,完善的eSIM体验能提供关键的差异化优势,有助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并简化获客流程。
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此前在接受C114采访时亦谈到,自苹果推出eSIM-only iPhone之后,美国运营商T-Mobile率先推出了先试后买的模式,之后其它美国主要运营商也纷纷跟进,即允许其它运营商的客户通过eSIM激活本运营商的服务,并享受一段时间的免费试用服务,若服务体验良好,则可利用eSIM无缝转换为正式的付费客户,由此大大降低了获客成本。
对于运营商来说,一方面,eSIM手机业务将成为获取存量用户的重要机会,但同时也将对其新的业务平台支撑能力与基础设施防护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营商的市场经营和竞争策略或将因此产生调整与变化。
Georgia Cooke将eSIM手机业务对移动运营商的关键挑战总结为三个方面:eSIM配置文件激活的客户体验、不同品牌智能手机eSIM设置管理支持的复杂性、智能手机OEM厂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深入协作关系。
eSIM体验决定发展成败
据悉,目前在商用试验期间,用户暂时无法通过线上方式自主远程开通办理eSIM手机业务,必须持相关证件与eSIM手机到运营商线下门店进行身份核验与eSIM业务办理,并且对于每位用户可以同时开通的eSIM数量也有限制。尤其是,后续如果用户需要删除eSIM卡号或是更换新手机迁移已有eSIM卡号,仍需本人前往线下门店进行办理。这些流程无疑将对用户的服务使用体验产生影响。
此举虽有不便,但在一项新技术采用的初期,通过采取更谨慎的做法,确保符合国内对手机实名认证的要求从而有效规避电诈等安全风险,并且借此机会向用户更清晰地传达eSIM业务的使用注意事项,这些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安全是一定是业务落地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用户体验将决定eSIM发展的成败。
在涉及eSIM安全方面,Georgia Cooke认为,若实施得当,eSIM具有显著的安全优势,包括可抵御未经验证或未经授权的使用及硬件篡改,并具备改进的加密和认证能力以及远程管理功能。不过,这依赖于基础设施的稳健实施,其中安全设计原则和定期的安全审计是确保防护的关键步骤。通过遵循最新的网络安全最佳实践并借鉴其他地区成熟实施方案的安全建议,供应商可以部署能够全面保护消费者免受诈骗、数据泄露及其他攻击的解决方案。
iPhone Air这一仅支持eSIM的最新超薄机型发布成为推动国内eSIM手机业务落地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但苹果在中国市场发布的其他最新iPhone 17系列机型仍保留了实体SIM卡槽。行业较为激进的预测认为,到2030年实体SIM卡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114对此持谨慎怀疑态度。虽然eSIM代表着技术的进步与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我们不应为了eSIM而eSIM,消费者的实际用户体验将决定eSIM-only的发展进程。不难推测,第一批尝试eSIM的用户多为对智能手机新技术有一定了解或者感兴趣的人群,其中包括大量追求新鲜体验的Z时代年轻用户群。但是,任何服务的迭代跃迁都不应只是冰冷的技术升级,而是要考虑对所有年龄层用户的全面包容。
因此,我们预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保留实体SIM卡槽+支持eSIM的机型,仍将是市场主流,并且会更加符合大众市场的需求。毕竟,当eSIM业务使用体验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期待时,用户一定会“用脚投票”做出选择。
总而言之,eSIM是通信行业对全面数字化时代的一种主动适应。随着中国市场的eSIM手机业务普及、eSIM-only设备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物联网领域SGP.32标准的部署,将共同推动全球eSIM行业进入持续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