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25/9/28 19:23
大国工匠唐世彪:十六年磨一剑,铸就中国量子通信之盾
0
0

走进科大国盾量子的实验室,唐世彪正俯身在一台银灰色设备前,手指轻触着精密的电路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克制,镜片后的目光沉着专注,展现出一位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与静气。窗外是合肥“量子大道”的车水马龙,窗内是他坚守了十六年的“战场”。

今年9月,这位表情坚定的中国电信量子研究院量子通信研究所首席专家,被认定为“大国工匠”。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名追光的工程师”——“光,是单光子的光,也是科技报国的那一束光。”

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每一位有志于科学探索的青年。唐世彪,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九年的科大时光,不仅让他收获了知识的滋养,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作为科大人的使命与担当。“那时候,我就想着,一定要做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唐世彪回忆起求学岁月,眼中满是温情与坚定。

2009 年博士毕业时,唐世彪转身走进了国盾量子不足百平米的实验室。“朱清时校长在本科毕业典礼上说,要做有利于国家的成果。” 这句深埋心底的话,让他毅然踏入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这片 “无人区”。

当时,量子通信核心器件——单光子探测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还面临“断供”风险。更棘手的是,设备运行必须依赖液氦制冷,而液氦需进口,一周就得补充一次。

“那时我们像‘打游击’。”唐世彪回忆,“团队借用在科学岛的实验室,液氦一到,全员连轴转,吃住都在实验室旁。”一瓶液氦只能维持七天,他们必须在这“黄金周”内完成关键测试。正是这段经历,让唐世彪下定决心:“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历经无数次实验与优化,唐世彪带领团队终于攻克单光子探测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在量子通信核心器件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唐世彪团队持续创新,用多年时间将单光子探测设备体积缩小40倍以上,在可靠性、成本控制和体积优化上实现全面领先。目前,他已拥有各类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国外专利3项,多次荣获安徽省专利金奖,用自主创新的“尺子” 丈量出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轨迹。

技术的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服务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唐世彪更深的思考。唐世彪主持研制的一系列量子信息成果已直接服务于世界首条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等国家重大工程,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量子信息系统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这些成果的应用,不仅巩固了我国在全球量子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更奠定了我国量子通信网络规模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作为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信量子研究院量子通信研究所首席专家,唐世彪从 0 到 1 打造了一支130余人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梦之队”,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9人、技术专家18人,不少已成长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或工艺带头人,为我国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谈及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唐世彪说:“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也叫守住初心。”这份初心,推动了量子通信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初步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他也随之获得“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面对荣誉,他诚恳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十多年创新突破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唐世彪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与执着。

在量子世界的征途中,唐世彪以一颗赤子之心,怀揣着报国之志,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他的故事,是量子科技领域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他的精神,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使命与担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