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G逐渐普及
3G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2002年左右,第二次是在2006年左右,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而现在,3G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并逐渐呈现出普及之势。
截至2008年6月底,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共发放了249张有效的3G许可证,其中57.1%(48张)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全球WCDMA用户数累计达到2.53亿户,其中包括4300万HSDPA用户。CDMA2000 1X用户数累计达到3.56亿户,CDMA2000 lxEV-D0用户数累计达到1亿户(见图l)。截至2008年6月,西欧3G用户的渗透率为46%;而截至2008年8月,13本3G用户的渗透率已达到88%。
图1 2001-2008年上半年全球累计3G用户数(来源:GSM协会、CDG、UMTS等,CATR整理)
与此同时,3G增强型技术成为3G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网络向宽带化方向演进。截至2008年6月底,全球累计部署了248张CDMA2000 1X商用网络、96张lxEV-DO Rev.0商用网络和38张1xEV-DO Rev.A商用网络,以及231张WCDMA商用网络、205张HSDPA商用网络和44张HSUPA商用网络。在已经商用的网络中,几乎90%以上都使用了3G增强型技术,宽带技术已经成为3G发展的主力。
移动互联网重塑产业格局
移动互联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移动网拥有广泛的用户和应用基础,3G及宽带化也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移动网已成为互联网重要的网络和用户平台。相应地,互联网也为移动网提供了不竭的需求驱动力,引领移动网走向宽带、开放和社会化应用。
但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产业环境并不相同,如在终端、操作系统、芯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得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界面模糊,亟需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移动网络还将面临着网络开放的趋势和压力,以及网络安全和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跨界竞争、多方博弈的态势,因此需要重塑产业格局。在重塑过程中,手机和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IT及互联网企业将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激烈冲撞和重塑,前者封闭且产业结构垂直,后者开放且已形成格局,二者融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接入手段,也不仅仅是对固定互联网业务的复制,而是在双方能力融合下不断催生新的业务和能力(见图2)。
图2 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
依托2G发展3G
5月24日,三部委下发的《深化电信体制改革通告》明确提出了三个目标:以3G为契机形成一个竞争架构得到完善的产业环境;规模应用自主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据此可以把这次改革分成三个步骤,首先是企业重组,然后是发放3G牌照,在发放牌照的同时或者之后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形成一个由三家企业构成的竞争结构。
电信重组之后,三家运营商各自拥有一个2G网络(两个GSM网络和一个CDMA网络),而且都能实现全国覆盖,这种架构预示着我国3G肯定是在2G的基础上发展。
与此同时,GSM和CDMA技术都在加快向未来演进的步伐。其中,FDD是沿着WCDMA向HSPA和HSPA+演进,TDD沿着TD-SCDMA也是向HSPA和HSPA+演进。EV-D0则向Rev.A和Rev.B演进,但包括Verizon、KDDI以及中国电信在内的几大CDMA运营商都已宣布未来将向LTE演进。可以看出,GSM和CDMA两种技术几乎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演进,而LTE又分成了FDD和TDD。因此,我国3G肯定是向着LTE的方向发展和演进。
虽然我国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户,但普及率只有45.6%。其中,北京、上海的移动普及率超过l00%,广东省为87.1%,贵州最低,为l9.4%,其次是安徽,为25.6%。由图3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省份还没有达到平均普及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与北京、上海等超过100%的普及率相比差距悬殊。
图3 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