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校园市场秋季迎新的大幕就要正式拉开。校园迎新历来是运营商的必争之战,特别是在公众市场用户增长几近饱和的背景下,校园市场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尤其在校园市场对业务发展影响较大的省市,竞争更是白热化,大有“校园胜则全年顺”的意味。
校园迎新涉及方面多,较为敏感,也一直是监管的重点领域,比如2013年,工信部就进一步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出台指导意见。客观地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下的迎新竞争正在逐步回归理性,“全武行”等事件已少有发生,行业形象、企业形象正在得到恢复。
校园迎新是企业宣传、服务上门的正当行为,有利于消费者,本无可厚非。需要整治的是扰乱正常市场交易、人为设定排他性或苛刻条款等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在“转方式、调结构”、实名制等系列要求下,校园迎新出现的新变化给后期规范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从行业主管部门角度说,上级部门要总结反思历年来校园市场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及时出台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作出明确规定。对于某些热点业务,甚至处于灰色地带的业务,也要出台具体意见,甚至还要结合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给予前瞻性指导。各地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有效发挥监管作用。尤其是在“人数多、影响大”的校园要确保不发生不可控事件。要保持高频次的检查、走访,对于出现的影响恶劣的违规事件,主管部门要第一时间给予当事人处分、处罚。另外,主管部门还要发挥好牵头部门的作用,利用好联席会议等机制推动工作开展。
由于前期不理性竞争,迎新成本年年上涨,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宽带网络被剪等违法事件,“耗时、耗财、耗人”致使边际收益越来越差,运营商苦不堪言。
解铃还须系铃人。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涉及的最关键两方——运营商和高校,要确保市场行为“阳光化”和“均衡化”。比如对于迎新的一揽子细节,不管是校方还是运营商,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招投标的管理规定。其中,特别是涉及钱款费用等信息,必须做到全程公开。对于迎新场地、资源等的分配,则应尽最大努力保证公平。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现场竞争风险,确保总体可控。
对于迎新工作,还有两点需强调。第一,迎新思维必须与时俱进。时至今日,不仅是学生用户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就迎新本身来说,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迎新已经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涵盖学生毕业时的全生命周期的经营与维系。因此,迎新更看重的是细水长流。第二,虚拟运营商要利用互联网、O2O等营销手段,通过更加灵活的套餐和更优质的服务,为更有效地迎新进行创新尝试,提供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