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08/9/5 11:29
移动互联网构筑产业新格局
0
0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行业热点,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移动的互联网化不断推动着这一融合趋势的进程。未来,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制造商、芯片提供商都将在这一舞台上同台竞技,演绎出一个全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其概念、本质特征等都还在讨论之中,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移动互联网当前的发展现状如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将面临哪些挑战?针对上述话题,本刊邀请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雷震洲、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候自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杨然、电信竞争与监管专家廖小伟共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带您走进移动互联网的世界。

WT:目前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讨论还未达成共识,对于到底什么是移动互联网仍存在争议,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移动互联网呢?

雷震洲:按我的理解,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在移动的过程中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接入互联网,不能错误地让人以为在现有的互联网之外再构建一个所谓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与现有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支持移动性和手机上网,这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开发许多基于移动性或用户位置的服务与应用,手机上网可以使我们做到时时在线、随时随地上网,以获取所需信息或完成所想做的事情。当然,要实现移动性和手机上网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

侯自强:移动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宽带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另外一种是采用WAP协议的互联网(窄带移动互联网),终端主要是手机。

宽带移动互联网采用HTTP协议,用户通过宽带无线接入网络接入公共互联网,与固网宽带用户相比仅仅是接入网络不同,而业务是相同的。由于可以移动接入,因此具有更强的无所不在的能力,可以演绎出更多的固网不能提供的应用。目前,宽带移动互联网使用的终端主要是笔记本电脑和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MID),如PDA和高档智能手机iPhone)等。中国移动GPRSEDGE网络通过CMNET网关可以接入公共互联网,中国联通CDMA 1x也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对于PCMCIA数据卡(只能用于笔记本电脑上网)用户提供不封顶包月服务,对于手机用户只提供封顶的包月套餐。

采用WAP协议的移动互联网(窄带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主要是手机。中国移动用户通过CMWAP网关接入WAP移动互联网。目前,中国移动提供的WAP上网业务有两种:一种是接入移动梦网所提供的各种收费的数据业务,也称为官方的WAP网;另外一种是接入WAP公共互联网,也称为免费的WAP网,即移动互联网。

杨然:从业务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不只是话音与SMS,而是越来越多地与社团网相关的应用与服务,人们不仅希望在移动网上得到类似固定互联网的应用,还希望得到一些更具移动性特征的新应用,例如:群件(Groupware)、移动数据库、库存管理与控制、运输管理、基于位置的服务、远程测量、移动商务等,其中移动协同工作、SaaS等企业应用将更加广泛。

寥小伟:从监管的角度来理解,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终端锁定和收费模式这两个新特征,而这两个特征又可以分别从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移动网的互联网化两个视角来观察。相对于有线接入、以PC为终端的互联网,互联网的移动化带来了手机终端对客户更强大的锁定,比如苹果的iPhone就是一种终端锁定;而移动通信网演进到移动互联网,则给互联网带来了可收费、可分成的新商业模式,比如移动信息服务SP模式和手机钱包。不过,由于不同利益方存在博弈,移动互联网这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之间会产生冲突。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迄今为止,苹果的iPhone还未能与中国移动就分成模式达成合作,主要就是因为终端锁定碰上了更为强势、更有议价能力的手机收费模式。

WT:移动互联网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快速向前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雷震洲: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浪潮出现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GPRS和WAP问世的时候,当时,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热情也是十分高涨的,但是由于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原因,移动互联网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火暴,比较成功的也就是日本的i-mode。现在第二浪潮又将来临,动力主要来自市场、转型和技术进步。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32亿,互联网用户接近13亿。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一趋势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潜能。

侯自强:目前,我国使用笔记本电脑(PCMCIA卡)上网的用户仅有几百万人,同时在线人数不足百万,尚不成气候。宽带移动互联网业务由于受网络容量和终端性能等因素的限制,还将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3G/TD-HSPAWiMAX宽带接入的部署和商业化服务的开展,以及笔记本电脑的快速发展和廉价高性能MID的发展普及,估计我国宽带移动互联网在未来3年内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高潮。

在国际上,由于3G HSPA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部署,以及WiMAX开始商业部署,宽带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快速发展。iPhone灵巧友好的界面成功地解决了用智能手机浏览标准互联网网页的问题,Google参与700MHz频谱拍卖积极进入无线移动互联网等都将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杨然:移动互联网发展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形式的移动终端不断涌现。苹果公司的iPhone即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新的标杆与旗帜。

《时代》周刊在2006年把“年度人物代表”授予了Web2.0时代互联网上所有的内容使用者和创造者的网民“你(You)”,而在2007年,则把“年度发明”授予了iPhone。从概念的推出到产品的销售,iPhone一路引人注目,全球消费者趋之若鹜。截至2008年1月,iPhone手机的销量达到400万部,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5%、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20%。

iPhone带来了全新的模式,不止是触摸式屏幕、开放式Web浏览、4Gb或8Gb存储,更重要的是商用模式上的创新,运营商首次将数据业务收入与手机厂商分成,控制权正在由移动运营商转向手机厂商。

iPhone的确给移动用户带来了丰富的业务体验,一些固定互联网上的热门应用开始普及,AT&T对早期使用iPhone的用户调查发现:51%的iPhone用户用它看Youtube;46%的iPhone用户用它看音乐视频;34%的iPhone用户用它看新闻。

寥小伟:在移动化和互联网化的前提下,搭建平台所需要的关键投入要素分别被处于不同层面的利益方所拥有,从而导致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同层面之间的直接竞争,进一步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正如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狼烟四起”,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苹果的iPhone、Google的Android、诺基亚的Ovi等,相继粉墨登场。

WT: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如何?业界对“移动+互联网”这一融合趋势的出现又有哪些反应?

雷震洲:现在大家又把目光聚焦于移动互联网,业界也在积极准备,迎接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技术进步使各有实力的公司纷纷亮出好牌,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电脑公司Apple推出用户界面十分出色的iPhone手机,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开发了基于Linux、开放源代码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诺基亚推出了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Ovi,Intel公司提出要制造一种全新的手持超便携电脑MID。再加上3G、WiMAX、Wi-Fi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不断演进,使移动接入的速率越来越高。

侯自强:近年来,我国WAP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发展很快,目前用户可以在WAP移动互联网上得到几乎全部的互联网体验。主要门户网站都开通了WAP手机版,如新浪、搜狐、腾讯、央视国际、新华网等,专门的WAP网站有空中、3G门户等。用户可以通过Hao123导航门户方便地找到并进入所需要的网站,浏览网页(新闻、财经、小说、体育等)、看博客、写博客等。

在搜索方面,百度、Google等均有手机版。有些网站如网易、雅虎等已经开通了用手机查阅邮件的服务。QQ和MSN等即时通信也支持手机。在手机游戏方面有当乐、手游等。

一些Web2.0网站也开始支持手机上网用户,增加了无所不在的便捷性。手机视频可以提供广播、点播、视频共享等各种业务。如3G门户的GGLive可以提供流畅的视频广播和点播业务,而秀蛙可以通过手机上传提供视频共享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得到从地图位置搜索、车辆违规查询到在线翻译的各种服务,应有尽有。Google的手机版使得手机用户可以即时下载卫星地图,配合GPS地位实现直观便捷的导航。

杨然:与固定网络相比,无线领域的创新正在加速,这一点从苹果iPhone、Skype网络电话、亚马逊Kindle电子图书阅读器、谷歌即将推出的GPhone就可以看到。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以移动方式接入互联网,除了日本这样把手机作为上网首选的国家外,在印度这样没有足够的固定宽带接入的国家,大多数用户也通过手机上网。

寥小伟:不同种类平台之间的相互竞争,从互联网移动化的角度看,使得原先的有线互联网广告平台、Web2.0和UGC平台走向收费平台、可交易平台;从移动网互联网化的角度看,从原先的移动电话平台、移动SP平台走向移动终端平台、移动商务交易平台,从而从寡头垄断走向平台竞争,导致了平台控制权、所有权重新洗牌,最终表现为与传统互联网、传统移动通信网不同的平台(群)效应倍增和上移演进。

WT: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将面临哪些挑战?

雷震洲:2008年移动互联网一定会加速发展,在未来数年内将大规模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增添新的娱乐休闲方式、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等,为我们带来新的体验,这也是面向信息服务的转型需要。

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能以及它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可以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去开发许许多多的服务与应用,但我们也不要因为热情高涨而过于夸大,应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局限性。

首先,在数目巨大的移动用户数中实际上是有很大水份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移动用户中有相当比例的预付费用户,在不少国家预付费用户数超过后付费用户,甚至超过很多。二是在全球所有用户中,有22%以上是由于同一用户同时拥有两块SIM卡和多块SIM卡造成的。

其次,不管技术怎样进步,只要是手机,就始终存在文字输入难、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处理能力低的局限性,用户不会像使用计算机一样使用手机。一些需要大量运算的工作不可能在手机上进行。

再者,当若干年以后老龄化社会出现时,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使用和喜欢手机,但这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啊!有些西方人士预言:移动互联网在亚洲将比在西方发展得更快,在中国将比在美国发展得更快。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还可能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但是,我们也许需要反过来问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大大高于PC普及率,这将说明什么?手机毕竟是以传递信息、娱乐和某些应急使用为主的。

侯自强:截至2007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5000多万,其中一半同时是互联网用户,另外一半只用手机上网,这些用户主要是WAP用户。正是由于今年的统计增加了手机上网用户,使得我国网民总数由原来预计的1亿8千多万人激增到2.1亿人。我国手机用户为5.3亿,目前千元以下的手机已经可以实现上网功能,不会因为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被迅速淘汰。今后若干年内对于低收入人群、边缘农村地区的用户,WAP手机上网将是上网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WAP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而这正是由用户需求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大力发展WAP窄带移动互联网对于提高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发展网络文化和网络新媒体、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3G宽带无线接入的发展,在宽带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今天,再发展WAP窄带移动互联网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今天在中国,WAP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切不可以轻视。

我国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启动还需要2~3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面向主流消费群体的窄带互联网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发展WAP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也为今后WAP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发展WAP移动互联网,一方面主要是各个主要门户、网站、应用开通WAP手机版;另外一方面则是逐步统一手机操作系统,改进用户界面,简化操作,发展一键通应用服务。

从网络基础设施和终端以及业务成熟程度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WAP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条件,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运营商的政策尤其是资费政策的制约,一旦放开,执行简单的包月制,将很快出现WAP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高潮。

杨然:除了商业模式外,在业务应用上,移动互联网也面临巨大挑战,到目前为止,手机的处理能力、计算能力、联网协同工作能力、扩展能力等都无法与PC相比,移动终端它还主要用在“个人通信”和“娱乐”方面,受限于终端本身,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行业应用、企业应用是它的一个重大挑战。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一些移动SaaS业务,但是它们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数据传输与处理应用,难以与固定互联网相比。

寥小伟:对于监管者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对监管带来全新的挑战,需重点解决社会性监管和经济性监管两方面的问题。

社会性监管的重点,一是手机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需要进行内容管制,降低手机私密性、娱乐性给青少年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据研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中学生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比如日本高中生的手机普及率已接近100%。二是手机上网作为我国全民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监管推进其发展,具有缩小数字鸿沟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性监管的重点,一是深入研究如何监管移动互联网上下游垂直市场的结构问题,并对平台垄断和单边垄断等给出相关的监管措施。二是针对平台收费模式、平台定价以及分成比例等进行平台价格监管。三是通过多通道接入以及平台互联等非价格监管措施,在充分利用锁定效应来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同时,增加平台之间的可竞争性,最终降低锁定效应对消费者福利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移动互联网监管的重点是平台监管,与对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监管相比,既有很多相同点,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