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1/4/20 16:34

WLAN优势突出 多系统融合有待优化

中国电子报  徐恒

“如果离开WiFi,几乎所有的终端和应用都将黯淡许多。”Aruba中国区总经理徐涌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在徐涌看来,2011年将是一个“平板普及、WiFi井喷”之年。不过,无线网络何止WLAN(无线局域网)一种。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急剧扩大,运营商的主要业务增长点已经由传统的语音业务过渡到高速数据业务。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加速了无线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其中大部分需求集中在室内环境。3G牌照发放之后,更是展开了新一轮的室内分系统建设热潮。2009年,随着WLAN 802.11n设备的成熟,各大运营商又开始在室内分系统上合路WLAN网络。随着LTE网络开始商用前的测试工作,2011年~2012年也会合路进室分内系统。毫无疑问,室内无线网络将包括2G、3G、LTE、WLAN等多个无线系统。

电信运营商钟情WLAN志在分流3G

近日,中国联通宣布延长免费WiFi上网体验至2011年8月31日,用户可不限时长、不限流量地免费登录使用联通WLAN网络。其实在2010年12月底,中国联通就宣布面向中国联通后付费手机用户开展WLAN友好体验活动至2011年3月31日,现又延长至2011年8月31日。

广东电信近日也宣布,自2011年4月1日起到2011年12月31日,天翼手机可获赠每月30小时的WiFi时长,固话用户和非电信用户每月可获赠2小时WiFi时长。去年在亚运会期间,广东电信曾面向广州市民免费开放全城的WiFi网络。今年又将免费WiFi网络的范围扩大至全省,且针对移动和联通用户也有相应的优惠。

而早在今年世界移动大会(WMC2011)期间,中国移动就对外表示:“计划在3年内将全国范围内的WiFi热点数量增加至100万个。2011年,中国移动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大量铺设无线热点。”

面对三大电信运营商在WLAN领域高调的动作,业内大部分人士表达出同样的观点:在电信运营商大力发展3G业务的时候,一些商务区域用户量太大,3G的网络带宽难以支持数据需求,而WiFi是目前分散3G流量的最有效方式。

“WiFi作为蜂窝网络的重要补充,现已成为目前电信运营商抢夺3G客户的重要途径。”Ruckus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区国梁说,“WiFi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工具,可填补无线带宽的指数型增长与可用无线频谱的线性供应之间的差距。”

WLAN优势突出多系统融合有待优化

面对2G、3G、LTE、WLAN等多个无线系统,Motorola Solutions无线网络解决方案业务中国区总经理蔡吉力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线技术日臻成熟,WLAN具有的安装便捷、覆盖范围广、经济节约、易于扩展等优势日益显著。随着802.11n技术的发展以及入侵防护系统及其他高级安全协议的应用,无线网络的传输速度与安全性已经完全可以媲美有线系统,企业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朝着完全无线化的方向发展。”

WLAN作为具备高性价比和大规模部署能力的无线数据技术,与3G的融合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发展无线数据业务的共同选择。3G网络和WLAN系统的融合不仅仅是网络层面的融合,也会涉及用户终端的融合以及业务的融合。

蔡吉力认为,从网络层面看,不同接入方式的融合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用户可以使用同一账号、同一终端在相同或者不同的区域借助3G和WLAN开展业务;而不同网络之间的相关切换问题,则不仅仅是对网络的要求,也包含对于终端及后台支撑系统的要求,目前理论上的解决方案都已成熟,但是在实际商用化上还有待不同网络厂商以及终端、后台支撑厂商的定制化配合。

不过,记者发现,室内无线系统将包括:集群、CDMA800、GSM900(联通)、GSM900(移动)、DCS1800(联通)、DCS1800(移动)、WCDMA、TD-SCDMA、CDMA2000、WLAN(三家)、LTE(三家)共15套系统。各运营商最少需要建设2套分布系统才能满足最终需要,室内总共建设7套分布系统,受限于2GHz频率的损耗特性,其中6套室分系统的天线点间距必须控制在15米内,为了避免干扰,各运营商的天线安装、馈线布放、器件安装都会受到限制,同时WLAN的频点受限也会成为商用后的隐患。“室内多系统无线网络覆盖考虑共分布系统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第三设计所工程师田威告诉记者。

田威表示,分布系统已经演进成为种类齐全、应用丰富、适用于众多特殊场景的应用系统:传统分布系统适用于常规楼宇覆盖;小区分布系统适用于低层居民楼群及别墅群的覆盖;地下、电梯分布系统投资小、见效快,适用于面积较小的楼宇;热点地区微型分布系统针对性强、灵活性高,适用于展厅、演示厅、会议等临时性场所;“室分外打”可以灵活地对密集城区复杂环境下的小范围区域进行有效覆盖,是提高网络质量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通过合理地选择各类分布系统,能够解决传统分布系统或宏蜂窝基站无法解决的弱覆盖、导频污染、频繁切换等问题,是提高网络质量的重要手段。”田威说。

专家观点

Motorola Solutions无线网络解决方案业务中国区总经理蔡吉力

WLAN迈向高端大网压力凸显

在WLAN应用普及过程中,首先,有些企业仍然对WLAN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误解,或对WLAN的性能持怀疑态度;其次,一些地区和企业已经全面部署了有线网络并且能够满足需求,对是否需要在无线网络方面进行重复投资的思考也放缓了部署无线网络的进程;再次,中国市场和垂直行业当中成熟的应用模式还比较少;最后,虽然企业和消费者对WLAN有了进一步了解,运营商目前尚未开发出完善、成熟和多样的WLAN商业运营模式。以上因素对WLAN的普及形成一定阻碍。

WLAN发展到今天,它的应用越来越向高端推进、向大网推进,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运营商来说都是如此。当WLAN往大网推进的时候,它所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牵扯到众多的应用,包括怎样管理整个网络,怎样保障网络的安全性,怎样在网络上开展更多的业务。无论是WLAN整个现网,企业和运营商在内的WLAN使用者,还是WLAN产品提供商,或是WLAN解决方案集成商,目前都感受到了压力。这个压力除了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之外,更多的是来自流量的压力。

在目前的瘦AP架构中,每个AP的每个用户流量都是通过AC转发的。在未来的大流量压力下,AC将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另外,在优化WLAN网络架构的同时,随着WLAN网络部署的不断加速,由于WLAN本身的频率开放性、WLAN重叠部署所引起的问题,以及WLAN本身作为无线网络所与生俱来的故障排查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Aruba大中华区总经理徐涌

WLAN竞争激烈应加强市场探索

高清视频、互动社交等应用的广泛使用,智能终端、Pad类终端的普及,使WLAN在信号稳定性、防干扰、覆盖率等硬件方面要进行全新的设计。作为运营商分散3G流量的重要补充,WLAN又需要在计费、认证、安全性等软件方面有全面考量。在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中,WLAN勇担重任、作用突出;但WLAN在公共领域的覆盖并不能完全取代其在企业无线网中的作用,在未来几年中,WLAN将深刻影响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WLAN市场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中小厂商群雄逐鹿,大厂商则掀起并购与整合浪潮。尽管WiFi领域火热异常,但WLAN市场实际上是良莠不齐,真正具有深厚技术实力和良好服务能力的厂商屈指可数。这一方面为WLAN市场的规范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给有志于在WiFi领域做精做深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和舞台。

无论是运营商还是提供WLAN解决方案的企业,如果想占领市场,就必须尊重和深入研究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对新颖的服务模式、终端类型等方面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同时加大网络、控制、支撑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并尽可能采取一切高效运营的方式(如合作、并购等)加强市场探索和管理创新,唯有如此,方能脱颖而出。

Ruckus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区国梁

电信运营商对WLAN不必“又爱又怕”

智能手机用户希望拥有更快、更普及且更可靠的连接性能,而运营商则期望充分利用蜂窝网络的容量。因此,更智能的WLAN已经快速演进成移动网络整体设施中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角色。

从根本上讲,电信运营商现在就可以将WLAN作为统一及无缝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给用户。不过,移动运营商对传统WLAN技术一直心存疑虑,因为其无法保证免费频谱的服务质量。为了在拥挤的非管制频段实现最大的网络弹性、覆盖范围及性能,Ruckus采用专利的BeamFlex技术,将最新设计的智能扇形天线阵列与最佳路径选择软件、自动干扰抑制技术融于一体,为无线运营商提供了更可靠的WLAN技术。

另一方面,WiFi热点与蜂窝网缺乏有效的整合又束缚了运营商,使其难以为激增的智能手机人群和平板电脑用户提供无缝、稳定的用户体验。运营商只得长期维持相互独立的管理和后端系统,导致运营费用的增加,并且限制了运营商推出新型服务的灵活性。在今年世界移动大会(WMC2011)上,Ruckus推出了能够将WLAN与移动运营商网络设施相集成的全新平台——移动WLAN网关产品线。该产品线的特色在于新型无线服务网关(WSG),这是业内首款既能作为智能WiFi接入点的集中控制点,同时也能无缝集成移动核心与服务的移动WLAN网关。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