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09/3/9 09:29
3G需要尽快挖掘,TD更需更多新业务
0
0

3G应用是带动电信业发展很重要的助推器。基于3G的业务应用,需要尽快地挖掘,从而带动我们电子信息产业地发展,拉动社会地消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女士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表示,今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3G技术特别是拥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TD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新的增长点。

在2008年5月经历了电信重组之后,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终于在2009年1月7日下午14时30分,分别获得TD-SCDMA牌照、 CDMA2000牌照、WCDMA牌照。中国电信行业正式进入3G时代,同时也正式全面进入了全业务竞争的时代。

影响:3G应用助推电信业发展对GDP贡献10万亿元

徐晓兰女士指出,今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当中,3G技术特别是拥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TD技术,将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基于3G的应用,是带动我国电信业发展很重要的助推器。“大家都知道自从短信业务推出来以后,真正带动了一大批的信息服务业,包括电信业对国家的税收和拉动内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据了解,在未来两年中,预计我国对3G直接投资将达2800亿元左右。有专家认为,3G发牌后,将形成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在内的通信产业链,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产生重要作用。如果考虑到3G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产业等影响,预计将会有超过10万亿的经济增长。

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发展已经广受国人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TD发展和终端的准备正在有序地进行当中,10个城市已经在全面运营了。王建宙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到,TD先期已经在十个城市进行商业化地运营,第二批28个城市大约今年6月开通运营,第三批200个城市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三期完成后有238个城市运营。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也在加重,最主要的还是终端的生产。

“国内外手机厂商目前都生产TD手机,中移动也采取一定措施,比如有联合开发的项目,对好的手机开发的项目或其它TD开发的项目中移动也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进行开发,这些都正在进行过程中。”王建宙如是说。

瓶颈:3G终端数量不够产品单一

今年两会期间,TD为各位所有代表委员以及记者提供了相应的3G服务。“我可以随时上网、收发邮件、看两会期间各种的新闻报道和图片等等,很方便。”徐晓兰女士指出,目前3G技术的应用,特别是TD,基于它的终端产品会有很大地发展市场。

但毕竟我国的3G发展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徐晓兰表示,在前面3G的试用阶段,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终端产品不够成熟、产品比较单一。那么参与的企业不够多,比较多的是像中兴这样的企业,国际主流的企业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再加上我们的网络和基站分布还不是很均匀,网络的情况还不是很稳定,这些都影响到了3G的应用。”而王建宙的看法和徐晓兰女士的看法则不谋而合。他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目前TD终端的数量,品种还不够,“总体来说终端是中移动下工夫最大的。”

机遇:3G应用需尽快挖掘 TD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虽然我国的3G目前依然存有一定的发展瓶颈,但徐晓兰女士认为随着我国发放3G牌照以后,各大运营商会全力以赴投入到3G地建设当中。那样基于3G应用的信息服务业,基于3G的产业比如终端产业、网络产业等等,都是有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和突破。“基于3G地应用,比如增值服务也好、其它的电信服务业务也好,都要尽快地挖掘,来带动我们产业的发展,拉动社会的消费。”

王建宙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到,目前TD网络建设已相对成熟一点,所以扩容的计划都进展的非常快,终端方面已经有很大的改善,“无论国内国际厂商生产的终端质量上有了很大改进,价格也下降了。”

对于国产TD的发展徐晓兰女士提出,随着未来大面积地开始应用,它一定会有很多技术上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从技术的完善、网络的稳定、终端产品的丰富性以及包括基于3G的应用,这四大块都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对此王建宙提出,TD业务应用方面还应开发更多的业务。“比如用3G手机下载歌曲,大约两兆的歌曲,用2G网络下载需要两分钟,用3G网络只需45秒钟,所以TD还可以开发出很多新业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