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平台
`
2025/10/9 09:23
数千亿智能体连接需求将至,通信网络如何顺势而为?
0
0

C114讯 10月9日消息(水易)当前,人工智能正进入智能体时代,同时,智能体逐步从孤立特定任务系统,转变为自主交互实体,智能体互联网是实现海量智能体之间互联互通的新型网络,将推动网络、计算、智能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和跃迁,开启智能化社会新篇章。

在“ICT中国·2025系列活动”的“智能体互联网架构与技术研讨会”期间的一场圆桌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技术经理李爱华表示,智能体和通信网络走向融合需运营商、设备商和终端厂商等在内的端到端产业链通力合作,催生全新的产业服务范式。

为此,中国联通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部总监曹畅、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未来网络技术团队副总监赵倩颖、华为分组核心网首席架构师李宏龙、中兴通讯产品规划首席科学家王卫斌、OPPO通信标准总监5G首席科学家唐海,就智能体与通信网络融合的价值、挑战与变革进行了深入探讨。

价值探讨:智能体为通信领域带来变革

智能体的概念从上世纪以来已经存在,发展至今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固定符号规则和统计学;二是深度学习;三是大模型。李爱华表示,大模型给整个智能体赋予了智慧大脑,具备了较好的推理、思维、规划能力,给通信领域带来价值。

曹畅认为,可从“智能体for通信”与“通信for智能体”两大方向切入。前者将智能体技术应用于通信场景已经有明确的价值,特别是面向6G,通信网络中引入智能体已成为明确方向,需要大量标准化工作和产业共识。对于后者,智能体与通信网络的层级关系、连接范围、信任机制等尚未明确,可能对网络流量乃至网络架构产生深远影响。

赵倩颖表示,智能体给网络带来的价值首先是智能体如何赋能网络,目前中国电信在广东公司落地无线数字运维机器人智能体,能够自动识别网络问题,下一步将增强其自动恢复能力。此外,有报告显示,到2035年全球智能体数量将达到9000亿,网络会变成智能体之间的连接平台,为运营商带来业务创新机遇。

李宏龙从运营商服务范式变革的角度阐述了智能体的价值。运营商如果能够把用户的服务从普适化升级到个性化,为每个用户打造专属智能体,洞察用户需求,调度网络资源,提供恰如其分、零干扰的服务,将大幅提升用户满意度。这背后需要确定性的网络服务能力,同时智能体需要具备规划能力,实现策略的可闭环、可保障。

王卫斌认为,智能体对网络的价值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解析。从网络外部,手机电脑、具身智能机器人、汽车等泛在终端,智能体云服务、智能体应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催生服务新范式,为网络收入带来新增长点。从网络内部,服务智能体、运营运维智能体、运行智能体将提升网络自动化水平、实现基于意图的服务和深度数据挖掘

唐海补充道,从终端用户的角度而言,如果具身智能体进入家庭,可以解放用户的时间创造新的价值。用户也因此更愿意为智能服务付费,从而带动网络设备、终端、运营和算力全产业链的新需求。

开放协同:破局智能体与通信融合挑战

智能体与通信网络融合带来价值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在唐海看来,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将从比特传输转向Token传输,要求网络架构进行相应调整。传统QoS、QoE机制能够满足需求?能否沿用传统AMF、UPF的核心网架构?网络与终端之间的接口是否需要重新定义,都是亟待讨论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们赋予智能体越来越多的责任和能力,其安全性和可监管性也是重要挑战,安全内生成为必然要求。

王卫斌补充道,第一,引入智能体对现有网络不能是“掀桌子”的改变,需要与现有网络协同共存;第二,智能体基于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可以引入数字孪生机制,在决策产生之前先验证再下发到生产环境中;第三,实际网络运行数据的获取存在挑战;第四,智能体所需的高性能并行计算资源在当前网络中尚不具备。

赵倩颖强调,如果用智能体决策网络故障和运维,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需要为智能体定义行为准则、身份和服务能力等级。同时,智能体间通信协议亟需标准化,建议建立类似TCP/IP的统一标准。此外,智能体通信需要随时随地响应,算网融合是重要研究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曹畅建议借鉴IT行业的经验,依托开源社区、兴趣小组等,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形成事实标准,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推动智能体网络的标准化。

李宏龙则认为,网络需提升能力透明度,例如基于“NetMCP”基础能力,推动其电信化、标准化,让运营商能力被智能体自然理解和使用。建议成立产业联盟,汇聚运营商、设备商、互联网和终端厂商,选取典型场景,形成实践成果后推向3GPP、GSMA等国际组织。

未来展望:技术先行,实践中形成标准

展望未来,曹畅表示,最关键是先用起来,ICT 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先通过实践形成事实标准,比单纯讨论更有意义。

赵倩颖则持相反观点,目前关于智能体通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产业界应仔细分析,在研究方向和相关概念定义等方面达成统一意见,形成标准化,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李宏龙重申技术先行,在前进中总结,围绕核心场景需求,引入AI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再形成一定的标准。“AI的创新处于井喷期,如果等到规范定义完成,下一个技术可能又来了,我们追不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最好的技术结合当下最紧密的需求来实现。”

“不要犹豫,Just do it。”王卫斌表示,成功属于乐观的行动者。

“无论是先做标准还是先直接行动,至少我们心态上要保持开放。”唐海认为,AI与智能体技术迭代极快,标准制定需强调前向兼容性,为未来更多类型智能体、新服务预留空间。

不难发现,智能体技术不仅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在深度赋能通信领域的变革。正如李爱华所言,通信行业以科技创新为长,应抓住这一产业机遇,共同推进智能体与通信网络的融合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