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25/7/11 18:32
高原上架起“信息天路”:雪域与世界 心跳正同频!
0
0

C114讯 7月11日消息(苡臻)站在叶青村的山坡上,4250米的海拔让呼吸带着细碎的凉意。远处,万里长江第一湾的水流在阳光下泛着碎银般的光,近处,村民用手机刷着虫草实时市场价格行情,屏幕上的数字比山风更让他心头火热。

几年前,这里打个电话得翻山找信号,发消息全凭碰运气,如今,一座白色信号塔立在山梁上,太阳能板反射着日光,把网络送进每顶帐篷。 那是玉树联通,用四年时间在雪域高原架起的“信息天路”,一头连着帐篷里的烟火气,一头牵着山外的大世界。

雪域建站:在“三无”土地上凿出数字通道

玉树州2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青海全省的三分之一,比两个浙江省还要大。但在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全年平均气温仅0.8摄氏度,43万人口散落在山大沟深的草原与峡谷间。

“我们常说玉树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玉树联通网络部经理胡彦博的话里,藏着高原通信建设的不易。全年平均气温 0.8℃,10月到次年5月都是冰封期,最低气温能跌到零下 30℃。很多地方冻土层厚达数米,夏天表层化冻成泥潭,陷得住卡车;冬天则硬如钢铁,电镐砸下去只留个白印。

自2018年参与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以来,玉树联通已在这片土地上建成 114 座普遍服务基站,全州物理基站总数达810座,行政村覆盖率提升至98%。3.5 万个宽带端口如同毛细血管,将数字养分输送到草原深处。

这些数字背后,是远超平原的难处:单站投资超百万,是内地基站的三倍;施工队面对的常是“无路、无电、无信号”的困境。太阳能板一块50斤左右,蓄电池每块100多斤,车开不进的地方,只能靠人背肩扛或租牦牛运上山;冻土也是难啃的骨头,要用牛粪堆在地面,靠生物热化开表层,再用电镐一寸寸凿开……

玉树联通第四批电信普边服务日玛村基站建设

但这些基站的意义,早已超越“通信”本身。基站支撑的“一部手机游玉树”小程序,让游客能实时查询路线、预订民宿;生态环保领域,“江源之窗”覆盖近10 个点位,用摄像头守护着雪豹与白唇鹿的家园;在称多县的牧场,16万头牦牛戴上电子耳标,从出生到出栏的全生命周期都能追溯——这是通信人为玉树编织的数字网络。

治多县国营牧场:信号塔下的草原新生

在治多县国营牧场1500公顷的草场上,牛羊正低头咀嚼着耐寒的嵩草。远处山腰上,一座联通信号塔静静矗立,那是牧民们熟悉的“数字灯塔”。

“这是 2021 年第七批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的成果。”胡彦博介绍,当时接到县委县政府的申请后,公司立刻启动紧急部署,将基站建设提上日程。

“我们牧场位置偏远,以前手机信号特别差,有时候连个电话都打不通。”牧场工作人员巴忠回忆道,“是联通公司主动联系我们,说要在牧场建信号塔,解决通信问题。他们派人来实地考察,克服了高海拔施工的困难,建了信号塔。”

信号塔开通之前,牧场的工作联系基本靠对讲机或者骑马传话,冬天暴风雪来临,转移牛羊的消息常常传不及时。“现在手机信号稳定了,工作安排、紧急通知都能第一时间传达。”

“冬天暴风雪预警一到,群里一发消息,我们就能及时组织牧民转移牛羊,避免损失。”巴忠说道。

更让草原暖起来的,是屏幕里的烟火气——孩子们对着手机上网课,老师的声音清晰如在眼前;老人们也能和在外打工的家人视频,诉说思念,皱纹里盛着笑意。

“这座信号塔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和企业对偏远牧区的关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惠民项目,让我们牧区发展越来越好。”巴忠望着信号塔说道。

叶青村:从“信息孤岛”到“数字心脏”的蜕变

从治多县国营牧场出发,沿着 215 国道颠簸近1小时,叶青村的藏式民居渐次铺开。

这座坐落在万里长江第一湾旁的牧村,曾是座典型的“信息孤岛”。2021年基站建成前,村民们向外通信异常困难,要走很远才能找到信号。“虫草交易靠中间商压价,老师发的作业通知常收不到。”叶青村村民表示。

如今,基站已成了叶青村的“数字心脏”。移动支付让水电费缴纳、网购不再是难题,高原货架上丰富了来自全国的商品;虫草交易季,牧民拍段视频发进群,价格从“收购商说了算”变成“货比三家”,收入提高了近三成;生态管护员的信息报送、巡查轨迹记录、问题反馈也因移动网络支持而更加及时准确,原本一周的巡护工作现在两三天就能完成;远在外地的年轻人,每晚都能通过视频看见家里孩子学走路的模样。

网络还点亮了村里的生态旅游。大学生们通过自媒体讲述叶青村的山水,镜头里的雪山草原引来了远方游客,让这座藏着古岩画、古墓葬的村落,成了闻名的旅游地。

但通信人的工作并未结束,基站的维护远比建设更磨人。叶青村没通国家电网,基站全靠太阳能板和 24 块蓄电池供电。冬天日照短,电池续航不足,玉树联通的运维人员每周要背着发电机来两三次。“从县城过来,天气好要1个多小时,遇上下雪就要更久一些。”治多县联通公司网络主管周祥说道。

即便这样,联通也尽可能保障信号不中断。基站的动环监控系统一报警,哪怕深夜冒雪赶路,他们也立刻出发——因为他们知道,牧民的虫草交易、孩子的网课,都等着这格信号。

缺氧不缺精神:通信人的高原承诺

“我们玉树联通将时刻秉承‘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高原上扎下根、守住岗,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玉树联通副总经理任清华的话语,在三江源头的寒风中格外坚定。

探访途中,“缺氧不缺精神” 这六个字,像一粒种子扎根在每处通信现场,也最让人心头发烫。这是所有高原通信人的信条,也是他们扎根高原的理由。

在玉树,每座基站都是一座桥,一头连着草原,一头连着世界。它们有时还是生死线——暴风雪里,牧民能靠手机求救;草原火险,能通过大喇叭通知转移。

810 座基站如同沉默的丰碑,矗立在27万平方公里的雪域上。碑文中没有名字,刻着通信人的足迹:他们在零下 30度的冻土上凿坑,在缺氧的山路上扛设备,在暴风雪里抢修信号,用最朴素的坚持,架起了三江源头的“信息天路”。

玉树联通第五批电信普遍服务小苏莽抢修

这些基站改变的,是实实在在的日子。在叶青村的帐篷里,视频通话缩短了亲情的距离;在治多县的牧场,智能耳标提升牛羊的存活率;在万里长江第一湾,小程序带火了生态旅游……

这不是简单的“信息天路”。它是通信人用坚守焐热的冻土,是牧民们增收的笑脸,是孩子们屏幕上的网课,是高原与世界同频的心跳。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玉树土地上,通信人让每座基站都站成了路标: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