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8月1日消息(颜翊)近年来,电话营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烦恼”。无论是午休时突然响起的推销电话,还是深夜仍不消停的“优惠套餐”推荐,都让不少用户不堪其扰。
为落实“信息通信暖心服务实事”,解决用户反映突出的通信业务电话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三家基础电信企业8月1日集体发布规范电话营销举措,统一外呼营销号码:中国电信10001、中国移动10085、中国联通10016。
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公告:如果用户明确拒绝电话营销的业务,就不能再继续呼叫打扰用户;电话营销必须全面准确介绍营销内容,不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不隐瞒资费标准、适用场景、有效期限、限制性条件等关键信息,所有向用户推介的资费方案都要在网络营业厅和官方App公示。
同时,外呼营销要全程录音、全量复查,以严格标准实施全流程质检,确保诚信合规、清晰透明。征得用户同意后,工作人员要向用户发送请求业务办理确认短信,说明业务必要信息,用户短信回复确认后办理业务。办理成功后,要及时发送告知短信。
三大运营商的新举措,响应了广大用户的呼声。而三大运营商电话营销之所以在过去长期泛滥,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涉及市场竞争压力、业绩考核机制、渠道管理模式等多个层面。
一、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移动用户总数接近饱和,运营商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新增用户越来越难,于是各大运营商将重点转向现有用户的价值挖掘,即通过电话营销推动老用户升级套餐、办理增值业务。
截至6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993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1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04亿户。由此可见,5G用户的增长主要依赖存量用户的升级。
在这种背景下,电话营销成为“低成本、高转化”的首选方式,刺激了其泛滥。
二、业绩考核压力
长期以来,三大运营商的基层员工面临着沉重的业务考核压力。无论是新增用户、套餐升级、还是业务的捆绑销售,都直接与绩效、奖金甚至岗位晋升挂钩。
在这种“以销量论英雄”的考核体系下,电话营销成为最直接、最高效的“冲业绩”手段。一线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往往采取广撒网式拨打,频繁联系用户,甚至对已明确拒绝的客户反复骚扰,导致用户体验极差。
三、外包成“骚扰重灾区”
由于运营商自身并不直接承担全部营销工作,大量业务通过代理商、合作营业厅、第三方外包公司来完成。这些外部合作方为了获取佣金,往往采取激进甚至违规的营销手段。
如使用私人号码、虚拟号码拨打营销电话,或在用户未确认的情况下办理增值业务,造成“被消费”。这些行为虽非运营商总部授意,却打着“官方合作”的旗号,损害了运营商的品牌信誉。
四、用户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
部分内部系统或合作渠道存在用户信息调取权限过宽的问题。一些营销人员通过内部系统筛选目标群体,进行精准推销。这种“数据驱动营销”本无可厚非,但若缺乏有效审计和权限控制,极易演变为对用户隐私的侵犯。
五、违规成本低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针对电话营销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尽管工信部多次发文整治骚扰电话,但由于处罚力度轻,难以形成震慑。同时,用户举证困难,后续往往不了了之。这使得许多营销主体抱有侥幸心理:“打得多、罚得少”,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
结语
如今三大运营商统一外呼号码、规范营销流程,正是对过去“野蛮生长”模式的纠偏。这一举措不仅是响应国家“信息通信暖心服务实事”的要求,更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服务”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