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积极布局和发展包括“大安全”在内的五大主责主业。在数字城市安全领域,中国联通聚焦城市级安全理论与实践创新,首创城市级“数字孪生•安全共生”理论,构建融合数字空间、物理空间及量子技术的城市级安全共生体系,持续开展面向数字城市的安全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国内外标准研制及安全产品研发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城市安全的研究与交流,我们组织策划了本期数字城市安全专题,入选的论文包括城市级安全理论、城市安全基座、数字城市安全测评、量子加密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智慧城市安全态势感知、5G消息在智慧城市安全中的应用等。
查看全文>数字孪生城市规划建设,将充分运用物联网、数字孪生、互联网、5G、云/超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IPv6等新一代ICT技术,新技术引入带来新的安全风险。传统基于单系统、物理单元的防护,安全能力分散、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城市安全防护需求。从城市级全局视角,首先分析数字孪生城市安全挑战与需求,接着基于自然界共生理论,探讨城市级安全共生理论,最后提出城市级安全共生系统,为数字孪生城市安全发展建设提供支持。
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多技术融合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同时,数据生产要素化也带动城市数据开放共享的需求,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引入伴生新的安全风险。为应对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各种安全风险,安全共生系统提供了“基座+平台”的解决方案。安全基座负责提供原子化的安全能力,并将城市安全能力打通;安全平台则以基座为支撑,建设安全应用平台处置智慧城市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基座+平台”的建设方案,有效解决智慧城市的安全问题,实现智慧城市数据保护、风险感知与处置协同。
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多技术融合应用于数字城市带来新的安全问题,为应对多技术融合带来的潜在、未知的安全风险,实现数字城市安全测评能力互通,亟需构建跨领域、跨专业、技术融合的安全测评体系。城市级安全测评体系以“安全共生基座先行到位,根据基座规划安全测评平台,依托平台提供安全测评服务”原则为指引,构建城市级“安全基座+平台+服务”的安全测评体系。城市级安全测评体系的提出有效解决多技术融合带来的安全问题,实现数字城市全域测评、数据协同、报告协同、通报协同、能力协同。
随着5G无线网络的发展,影响无线网络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其相关应用正面临着信息安全问题。针对无线网络的安全现状,量子通信技术具备无条件安全的特性,是未来智慧城市各场景应用安全防护的重要对策。介绍了面向5G无线网络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并论述了量子加密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最后探索量子加密技术与5G网络融合的安全研究应用前景。
随着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推进,海量泛终端接入,智能应用丰富,使得城市级网络安全态势复杂多变,全域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困难。城市级安全态势感知体系的研究是以城市为单元体,从城市全局着眼建设贯通跨网、跨域的网络威胁、网络病毒、网络攻击的监测能力,旨在融合城市跨行业、跨领域、跨生态、多维的物理和数字城市场景下的全时、全域安全威胁分析和态势感知能力,从城市的整体提升网络威胁感知、监管分析、协同指挥能力、全域对抗网络空间攻击的能力,筑牢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安全基石,保障智慧城市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打造智能城市高质量的安全系统,亟需跨领域专业技术融合。5G和北斗技术融合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领域,将整体提升城市安全监测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高效性和可靠性。探讨了5G和北斗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系统的具体应用及优势。
当前,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数据安全性问题,而5G消息因依托运营商网络具有安全可信等优势,且具备原生终端、实时交互、功能融合、体验升级等特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脱颖而出。5G消息的广泛普及能够保障智慧城市应用与用户之间数据的安全性,为广大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与突破。
uRLLC技术因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场景。为了降低空口时延,3GPP在R15及R16标准中,从优化调度和减少时间间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增强技术。这些低时延技术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5G网络的空口时延,但是都无法克服TDD制式的等待时延,相对应的FDD制式在低时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实际网络中,除了空口时延,影响用户端到端时延的因素还有传输时延及业务平台时延等方面,因此,打造低时延网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2020年资本性投资向5G建设倾斜,4G投资大幅压缩,可新增的4G站点很少。4G网络仍存在一些区域的覆盖不足,部分区域覆盖与友商存在差距。随着双方5G网络共建共享的加速实施,4G已进入资源盘活、优化调整阶段。针对低业务区4G网络共建共享进行场景分析、方案对比、共享方式的选择,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探讨共建共享方案。
通过链路预算与理论计算对比了2.1 GHz FDD NR与3.5 GHz TDD NR 2种NR网络制式的覆盖能力与容量;通过单站拉远实验对比了2种制式上下行的覆盖能力;通过DT测试对比分析了2种制式同站址部署时,不同终端发射天线数和不同发射功率情况下的上下行组网能力,对运营商协同部署2.1 GHz+3.5 GHz网络有重要参考意义。
光传送网作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底层承载,为各类上层设施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高速传输技术的发展是传送网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技术从100G、400G向 800G逐步演进,技术和标准的发展都在与时俱进,而智能管控是传送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其中网络切片管控和人工智能在传送网中的应用两方面的进展颇受关注。
首先通过对各主流厂家超100G产品进行调研和理论推算,研判超100G技术的发展趋势,其次对骨干长途传输和城域传输2种应用场景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提出C++ 200G QPSK@75GHz 是目前骨干长途传输的最优技术选择,最后通过对跨海 WDM 系统研究和理论测算,指出优化光放段间衰耗能有效提升超100 Gbit/s系统的传输距离,并结合现网情况提出部署超100G系统的多项具体技术措施。
对PON接入政企客户的一线多业务方案进行了探讨。方案通过传统PON接入系统提供基础的语音及宽带服务,并在政企接入终端上叠加 SDWAN 功能,支持跨域组网和专线入云等功能。安装基于OpenWRT开发、运行于政企接入终端Linux内核之上的智能系统中间件,通过中间件管理业务插件的方式,实现用户接入网网络诊断、网络加速、数据抓取等功能。以此支撑基于PON接入的一线多业务,提高政企客户的ARPU值,增加用户黏性,降低离网率。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端日渐庞大的数量和复杂的应用对大量计算密集和低时延提出了要求,也因此引出了基于多接入边缘计算的任务卸载概念。这种任务卸载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边缘云服务器资源,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卸载至邻近的低消耗边缘服务器,提高任务计算效率和更高的服务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结构的任务卸载策略和边缘资源分配策略,旨在解决边缘计算场景中,任务卸载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
跨界合作是运营商增加后向收入和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途径,而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对目标用户的精准圈选。着重关注互联网APP的合作推广,提出基于上网日志数据构建潜在用户模型的方法,并对4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比较,发现LightGBM模型效果最好,且远优于业务规则模型。
5G快速发展对全域运营和运维提出技术挑战,进一步催生技术运营中台的建设需求。首先理清技术运营中台的概念以及与技术中台的差异,然后提出面向5G的技术运营中台设计原则、架构及实践经验,最后以5G异常指标识别流程阐述技术运营实践案例。
介绍我国数字政府整体建设情况,分析典型省市建设经验,从政府基础设施、数据共享、政务应用、安全防护方面剖析当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政府一张网、一朵云、一中台、N应用的“四横一纵”的总体架构。从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数据要素价值深度挖掘、技术与数字政府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六大发展建议,并对“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新时代下,大数据中心正在逐渐脱离工业建筑单调、封闭的刻板形象,呈现出更加多样的发展趋势。同时,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也对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一期工程的剖析,对新时代下大数据中心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中国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