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25/10/29 11:24
杨杰,中国移动的“关键先生”
0
0

C114讯 10月29日消息(岳明)2019年3月4号,杨杰从尚冰手中接过了中国移动董事长、党组书记的权柄,开始正式执掌这家年营收超过7000亿,净利润超过1000亿的电信业巨头。在此之前,杨杰一直在中国电信工作,并于2016年4月出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从中国电信到中国移动,虽然两家在金融街的总部相隔不过百米,但在体量上却存在巨大差距。有一种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此时的中国移动虽然还是行业领头羊,但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杨杰的此次调任,颇有些临危受命的意思。

大象能否再次起舞?很幸运,但又很必然,杨杰带领下的中国移动做到了。

从主动到被动

故事还要再往前推几年,2013年年底,中国移动正式拿到了4G牌照;拿到牌照之后的中国移动开启了一场“大跃进”,在短短几年内去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性能领先的LTE网络,彻底改写了3G以来的颓势。

在新网络、新终端、新业务的三重交织与推动之下,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开启了新一轮的增长。在梅特卡夫定律的牵引下,体量更大、用户数更多的中国移动无疑更具优势。所有的数据都表明,只要做好连接,美好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所以,此时的中国移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拼命做大连接规模,个人移动通信市场饱和,那就去做家庭宽带接入,做物联网连接,当然也包括政企市场。

但到了2017/18年,产业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连接规模阶段性的触顶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提速降费政策压力,运营商能力趋同下无可避免的非理性竞争,再叠加微信等OTT产品的外部冲击,移动流量和收入的剪刀差再次被放大。与此同时,在家庭宽带市场上,中国移动采取了更加激进的市场策略,用户规模急剧膨胀,但ARPU却远低于竞争对手,业务板块收入占比不高。在政企市场上,中国移动当时的产品结构依然是以连接产品(政企专线+集团号)为主,业务收入规模占比要低于同行,同样面临着很大竞争压力。

整体来看,四轮驱动下的大连接战略正在面临挑战。其实从18、19年的财报,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2018年,中国移动营收7368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1178亿元,同比增长3.1%。2019年,中国移动营收7459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1066亿元,同比则下滑9.5%。完全跑输行业大盘。此时接手中国移动,压力是可想而知!

从失衡到平衡

但作为一家规模超过7000亿的巨无霸,转型又谈何容易?杨杰又将开出怎样的药方。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移动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业务结构失衡。

“四轮驱动,一轮独大,他三个轮子还在漏气。”虽然有些戏谑的成分,但却不失为真实写照。对于杨杰领导下的中国移动而言,如何在保持C端领先的前提下,把H端、B端和N端补齐,让CHBN战略能够真正的落地,真正实现“四轮驱动”。

C端,在杨杰执掌中国移动三个月之后,工信部向四大运营商正式发放了5G牌照。在5G正式商用的前几年,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ARPU是有所回升的,但随即又进入下降通道。因为,在终端和业务形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C端很难有大的起色。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19年来自C端的收入是4908亿元,而2024年这个数字是4837亿元,反而是下降的。从收入占比角度来看,C端已经从2019年的65.8%下降至2024年的46.5%,但这却是个令人欣喜的下降。

H端,是中国移动重点变革的方向。我们用2018年的数据,是年中国移动家宽用户达到了1.47亿户,超越了中国电信完成用户规模登顶;但其家宽ARPU仅为34.4元,而联通和电信的ARPU分别为44.6元和44.3元。既要有规模,又要有收入,更要有利润。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移动在H端打了场大胜仗。到2024年年底,中国移动家宽用户已经逼近3个亿,收入超过1400亿,综合ARPU达到43.8元。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B端。长久以来,中国移动在B端市场并不被看好,被认为没有积累,甚至没有基因。但在杨杰看来,B端才是中国移动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关键。但中国移动原来的政企组织架构并不能很好的支撑这一点,必须要变革。三年政企改革攻坚,成效已经非常明显。中国移动开始在2021年年报中,首次按照CHBN四大板块公布业绩,是年政企收入达到1371亿元,收入占比为16.2%;到了2024年,B端收入超过了2000亿元,收入占比也超过20%,成为了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新兴市场也就是在N端,中国移动同样在2021年年报中开始进行数据披露,是年收入为303亿元,收入占比为3.57%;到了2024年,新兴业务收入为536亿元,收入占比增长至5.15%。

整体来看,在杨杰执掌公司五年有余的时间内,中国移动成功触底反弹,在保持业务收入和利润规模同步增长的同时,成功解决了业务结构失衡的问题,并在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从原来的大连接真正走向了“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生产关系重塑

中国移动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比较好的解决业务结构失衡问题,很多原因在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在杨杰执掌公司的这几年中,中国移动建立起了“集团管总、区域公司主战、专业公司主建”的协同组织体系,以及集团至省、市、县、网格的治理架构,为落实集团公司“力量大厦”总体战略部署和“一二二五”战略实施思路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政企市场,为了解决政企领域中集团与省级公司“争抢客户”的长期问题,中国移动实撤销了政企分公司,取而代之的是“一总二横三纵”政企新体系。其中,“一总”指的是集团政企事业部,负责统筹全局;“二横”包括中移物联网和移动云,专注于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三纵”则涵盖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中移成都产业研究院以及中移雄安产业研究院,致力于产业发展与地域布局。

及时深入的改革,再加上高强度投入,中国移动在政企市场突飞猛进。以移动云为例,作为集团向“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核心业务之一,移动云加速向“云智算”转型,通过智算服务和标准化产品推动增长,在2024年实现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TOP级云服务厂商。再以物联网公司为例,在今年Q1,其物联网模组产品出货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同时开始规模导入自研芯片。

比如在家庭市场,中国移动立足“智慧家庭运营中心”主建职责,聚焦“拓规模,树品牌,建生态,提价值”主要任务,不断加大杭研投入,形成了智能业务+核心能力+智能硬件+爱家生态的全系组合,充分实践了“基于市场细分的存量经营”以及“基于规模的价值运营”理念。

比如在AI+领域,中国移动在集团层面成立了数智化部+九天人工智能公司的组合。作为新设立的集团二级部门,数智化部负责打造了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数智化能力中枢,向上承接“AI+”战略,向下为31家省公司及众多专业公司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底座、数据治理和智能应用。九天则专注于大模型全栈技术攻关,打造了全模态、全尺寸、全场景的基础大模型。

整体来看,中国移动一直在着力解决产品供给的问题。虽然成效较为显著,但依然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如专业公司和省公司之间如何进行业务项目分成,专业公司如何提供省分公司需要的产品体系等;如何应对规模冲动等。但这条路是没有错的,只有继续深化改革。

万亿营收,绝对不是中国移动的终点,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才是未来。也就是说,新型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移动发展的主方向和新模式。新型信息服务方面,数智化生活、生产、治理则是“三大任务”;科技创新方面,“BASIC6”科创则为后续研发投入指明了方向。

后记:

作为一名在行业内混迹多年的小编,有幸在很多场合聆听过杨杰的发言。

过往不提,今年有三个场景给小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今年两会期间,“新三样”的提案,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体终端、具身智能机器人,三个核心细分场景,为行业未来三到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今年MWCS期间“碳硅融合”的论述,深刻阐述了信息与能量的融合创新,以及未来文明的新形态;第三,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说明会,对于“携号转网”的客观评价,行业价值需要每位从业者珍惜与维护。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