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08/11/11 13:56
蔺玉红:电信业第二次重组内幕
0
0

重组过程:

网通宽带而生

1999年3月,就在电信内部进行业务大剥离的时候,从美国回来的田溯宁,在创办亚信(中国)科技公司近4年的时候,接受刚刚获准组建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我们称之为小网通,以便和2002年重组后形成的中国网通相区别)董事会的邀请,担任总裁一职。这一模式,被媒体称为开辟了国内电信运营商首次从非国营单位聘请老总的先河。

田溯宁1963年出生,个子不高,非常健谈。他先后获得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1993年年底,田溯宁和好友丁健在美国达拉斯一条叫作“明天”的街道上,利用爱国华侨刘耀伦提供的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当时,很多留学生不知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但是他们却看到有一个技术对中国非常重要,那就是正在兴起的因特网。此外,田溯宁和丁健还清醒地知道,他们的明天不在美国,而在中国。“做因特网、为中国做事、做成最好的公司”,成为田溯宁和丁健创办亚信公司的三个最初目标。

亚信初创时,在美国主要做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但是等田溯宁、丁健回国后才发现,中国当时还没有因特网,于是他们决定做比内容更重要的事情——为中国修建信息高速公路。田溯宁甚至喊出了“把@带回家”这一浪漫而充满幻想的口号。

被田溯宁和丁健首先带回家的是亚信。1995年,亚信(中国)科技公司成立。以此为起点,亚信开始了大转型,成为国内第一家因特网系统集成公司。到中科院等单位酝酿成立中国网通时,亚信已先后设计并承接了多个重大网络工程,其中包括: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ChinaNet骨干网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的UniNet等。

田溯宁对宽带所倾注的热情及他带领亚信所取得的成绩,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这场电信重组,虽然使移动业务从电信内部剥离出去了,但是长途干线网却仍然控制在中国电信一家手里。各部门如果想用各种依赖干线网的电信业务包括互联网,仍然得看中国电信的脸色,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

选用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建设第二个电信网,和中国电信抗衡的想法开始在中科院、广电总局、铁道部等单位酝酿。

1999年2月11日,在一次专门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上,有一个项目得到了肯定,它便是由中国科学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铁道部、上海市政府联合提出的“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

有了国务院及主管部门的上方宝剑,4月9日,提出该项目的四方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中科院、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铁道部中铁通信中心、上海市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代表四方,共同出资3亿元,组建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为和重组后的中国网通相区别,称其为小网通),以承担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工作。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小网通的第一次董事会。会议推举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为中国网通董事长,并正式聘任田溯宁为总裁。

1999年8月6日,中国网通获得国家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它宣告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的正式诞生。

小网通成长的烦恼

早年在亚信的时候,田溯宁就被媒体誉为Internet的工程师。田溯宁接受了这一叫法,到网通以后,干脆把中国网通建设的宽带IP网叫做“中国的E基础设施”。的确,田溯宁执掌下的中国网通,自成立以来,真得就像一位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历经项目立项、技术方案可行性论证、模拟测试光缆敷设、网络设计、设备招标选型和机房选址与建设、光缆市内引入、设备安装、互联互通、全网开通等多个环节后,终于让所修筑的这条信息高速路露出点眉目:

到2001年2月的时候,小网通在全国范围内铺设的光纤长度已经达到13000多公里,总长度为8490公里的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一期工程骨干网络覆盖了17个省、直辖市。此外,城域网建设范围通达41个城市,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济南、天津等24个城市开通。小网通建设的这个CNCnet,是中国第一个IP/DWDM(密集波分复用)全光纤IP骨干网,创造了几个中国之最:技术最新、带宽最宽、容量最大、网络总传输带宽高达40G。媒体给的评价是:建设速度之快在中国电信业乃至世界电信业中少见。

一家媒体的记者这样写道:“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建设同样规模的电信网络,在美国至少需要两年到两年半,而新成立的中国网通完成该工程的建设工作,只用了1年零3个月的时间。”

在国际网络建设方面,小网通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出入口局为节点,通达亚太、美国、欧洲和中东1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输网,国际出口带宽总容量增长到约930Mb/s。

路修好了,让谁租用并留下买路钱,成了中国网通面临的一个难题。

当初,小网通成立时,将自己定位于“运营商的运营商”,意思是向运营商批发带宽,这一说法本身便带有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的色彩,客观地讲,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些出入。2000年,各大运营商相继挂牌后,国内的通信市场基本上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几大国有电信公司把持着,老的运营商已经拥有了骨干网,新的运营商为了不受制于人,也纷纷开始建设。试想想,运营商中有谁会愿意租用你小网通的线路?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为运营商服务,为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服务不行吗,他们对电信线路有很多需求。但那是2000年啊,互联网增值业务尚处在萌芽状态,靠这点收入不足以维持中国网通的巨大开销。

小网通最初还设定了因特网服务及应用提供商、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等目标客户群,他们又怎么样呢?这些企业和中国电信已经是多年的合作关系,在小网通的骨干网尚未完全落地,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营销实力又不是很强的时候,这些企业又怎么可能一下子弃中国电信而投入网通的怀抱来呢?

小网通最大的优势是这张网络的高速而宽阔的性能,但那时,人们对宽带并没有一个十分迫切的需求,这一优势便没有转化成实质的竞争力。

在国内市场牛刀小试受挫之后,从2001年起,田溯宁开始调整战略,建设思路实现了六大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两大转变是从建设状态转变为运营状态,把发展用户和实现收入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标准;网络建设从骨干网络建设转变为以接入网及用户驻地网为主的阶段。

网通的这两大转变,说白了就是网通要通过光纤将宽带网络连接到一个个写字楼、一家家酒店和小区,最后连到终端用户,网通要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并拥有自己的客户群,把一个个实打实的用户抓在手里,这才是真的。

但是这一战略却让小网通走入了一个死胡同。网通进入普通用户驻地网市场时,电信、广电、长城宽带、聚友等企业在这里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原本应由房地产商出钱建设的宽带网络,由于过渡的竞争,已经转变为宽带网运营商自觉自愿争先恐后地为房地产商买单。用户驻地网市场成了一个投资大、用户少、风险高的陷阱,套住了这些运营商的巨额资金。没办法,小网通开始把眼光瞄向商务用户。从2001年4月起,网通悄悄策划了一项名为“Building Connect”的计划,就是用光纤把全国重点城市里的高档写字楼、宾馆酒店连接起来,为公司用户提供全部电信业务,包括固定电话、高速互联网、无线上网、IP电话、宽带电话、视频会议、IP800电话、企业虚拟专网等。网通首先瞄准了全国1000家甲级写字楼,要为它们打造一个面向全业务融合的商务宽带网。田溯宁的想法是,以后每攻下一家,便在这些大楼的外墙上打一个CNC Connected的标识,意思是这座大楼已经连上了中国网通的光纤,宽带已经到户。

网通想来想去,提了一个千家写字楼工程,中国联通则比它豪迈得多,他们提出的是“万栋楼工程”。而中国电信呢,因为有实力垫底,所以不慌不忙,先把这些商务客户看成自己的大客户,然后再想着法儿留住他们。

你想到的,别人早就想到了。由于缺乏接入网,网通的光纤到户和竞争对手比起来,在成本上并不具备优势。

转型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

一方面钱投下去了,听不到什么声响,另一方面,网络建设却张开大口,等待巨额资金的填充。

据悉,网通刚成立时,中国几大商业银行给小网通公司的信贷额度是20亿美元,这些钱与要在全国铺设的宽带网所需巨额资金缺口相比可谓是杯水车薪,和其他电信企业更是没法比,那时,中国电信的投资额在1000亿元以上。

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小网通走上了私募资金的道路,先后从高盛、新闻集团等处筹集了3.25亿美元的资金。

无论是银行还是风险投资方,都是嫌贫爱富之人,他们既然投入了,就要求得到回报,但通信运营业和其他行业又有很大的不同,需要长期的固定资产投入,但回报缓慢。

而小网通成立两年多来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

“这是最黑暗的时代,这是最有希望的时代”,田溯宁在一篇文章中,曾用狄更斯的这句名言来评价当时的宽带电信市场,并以此激励他的员工。其实,用这句话来形容小网通在2001年上半年的现状是再合适不过了。

挽救小网通的想法开始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涌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