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一款名叫“嘀嘀打车”的手机叫车软件在北京正式上线。可能作为软件的开发者都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打车软件竟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席卷全国100多个城市,成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车的首选。同时丰厚的利润诱惑还吸引了另一家“快的”打车软件的加入。如今,两家在打车市场争得“你死我活”,已成为去冬今春信息化应用市场的一大热点。
据悉,两大打车“神器”在新年伊始就给司机和乘客带来了巨大惊喜:“嘀嘀打车”促销宣布乘客结账时如果使用微信支付,可在原车价基础上减免10元,司机则获奖励10元。而“快的打车”则联手支付宝高调宣布投入5亿元请全国人民免费打车,只要乘客用支付宝钱包付打车款,乘客每单奖励10元,司机每单奖励15元,每天还有10001个随机双向免单机会。一时间“打车返利”的信息遍布街头巷尾。
打车软件为何如此火爆?无怪乎它适应了信息化便民应用这一潮流。其实市场就在身边,关键是自己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市场的眼睛。正由于在各大城市打车难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打车软件获得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打车软件有效缓解了人车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时间,提升了利用率。
因此,不难从这一场打车盛宴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将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需要的服务,应用范围更为广阔。因此,产生于移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的各类信息化应用肯定是一个硕大的蛋糕。但是就目前来讲,这个蛋糕能做多大,能有多大,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也很难作出预测。笔者在这儿想要表达的是,作为传统通信运营商如何在这样的信息化应用盛宴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据多方数据显示,以即时通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对运营商短信、语音等业务替代效应明显。此外,OTT内容提供商借社交网络用户黏性较强的优势,冲击运营商的网络和商业模式,使其面临严重的增量不增收压力,甚至还影响到了运营商NFC移动支付等信息服务。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加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活跃的创新思维尤其重要,而这些恰恰是通信运营商所缺乏的。任何产业没有“夕阳”和“朝阳”之分,关键是从业者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让自己始终能在引领时代潮流的舞台有着自己重要的位置。
所以,在“打车软件”的火爆背后,作为通信运营商,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看到存在的不足,要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改变传统发展思维,注重内容和商业模式创新,唯有此,运营商才不至于沦落为移动互联时代的看客,任凭他人在这样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