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道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是否应该继续独自为快速增长的网络流量埋单?一直分流网络流量的OTT内容提供商能否继续“寄生”下去?有运营商正在试图改变这种情况。近日,法国运营商Free开始允许其旗下500多万互联网用户屏蔽网络广告,这一举措已经在谷歌等公司中引发了惊慌情绪。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OTT内容提供商迅速成长为运营商的强有力对手,其严重冲击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蚕食着运营商的大量流量和利润,运营商“管道化”危机日益加重。通信业正在驶向OTT时代,运营商是选择对抗、打压OTT,还是寻求合作共赢,成为今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法国运营商要求OTT为流量增长埋单
2013年伊始,电信运营商打响了对互联网公司挑战的第一枪。法国第四大电信公司、第二大宽带服务商Free近日开始允许其旗下500多万互联网用户屏蔽网络广告。该举措已经在谷歌及网络出版商等公司中引发了惊慌情绪,因为这些公司已将其整个业务模式的基础都放在向消费者提供免费内容上,它们让付费广告充斥在所有网页上。
Free给谷歌等公司制造“麻烦”的背后,是应该由OTT内容提供商还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在网络上交付信息买单的问题。对于这场争端,法国政府已经介入。近日,法国数字经济部长福勒·佩乐琳(leur Pellerin)表示,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应该为网络运营商分担一些运营和网络升级成本。这也意味着,法国政府可能考虑让谷歌等内容供应商为互联网流量的增长埋单。
就在全球电信运营商在为同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绞尽脑汁之时,又迎来了来自外部的更强大的OTT的挑战,从2012年开始,OTT迅速成长为电信运营商的强劲对手。所谓OTT,是指谷歌、苹果、Facebook、腾讯等互联网厂商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上发展业务,绕过电信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并收费,使电信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
多年来,电信运营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为Skype、Line、微信等即时通信APP提供了运营通道,而自己传统的短信、语音业务却反被OTT猛烈冲击。随着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压力的越来越大,要求OTT为互联网流量增长埋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受OTT冲击运营商面临管道化危机
电信分析师凯坦·夏尔玛(Chetan Sharma)分析称,电信产业在历史上已历经了三次收入狂潮。第一波以语音业务为主,第二波以短信业务为主,第三波以数据业务为主。有人认为,第四波收入狂潮即为OTT及增值业务。在过去的数十年,第一和第二波狂潮为运营商创下了大量的利润。随着市场的日益饱和以及OTT替代产品的崛起,运营商传统的语音与短信业务已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除了传统业务,OTT还冲击电信运营商的其他业务。据了解,目前腾讯微信用户已突破2亿,Skype全球用户为1.45亿,苹果iMessage全球用户超过2亿。其中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Skype,可以免费高清晰与其他用户语音对话,可以拨打国内国际电话,也可以直接拨打固定电话、手机等,还可以实现呼叫转移、短信发送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国际电话服务商相比,Skype更便宜。与OTT厂商的即时通讯用户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是,电信运营商自主研发的应用却不堪一击。中国移动潜心经营三年的飞信,经不住腾讯微信两个月时间的冲击,“战争”之后的飞信被“归隐”。电信运营商自身的类似业务正在被边缘化。
另外,OTT业务严重“侵略”了运营商的流量。众所周知,OTT业务流量巨大,谷歌的YouTube等服务占用了电信运营商的大量带宽,而据了解,仅腾讯一家的流量,就占据了中国移动40%的总流量,庞大的流量负担,曾致广东移动、河北电信等地运营商的网络瘫痪。电信运营商花巨资建起的网络白白被OTT内容提供商占去,反而自己却因网络拥塞备受消费者诟病,运营商的收入也因为OTT的分流锐减。运营商面临沦为“哑管道”的尴尬局面。
竞合发展为运营商创造发展新契机
可以预见,OTT内容提供商对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冲击才刚刚开始。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创新的日益完善,OTT内容提供商的势力势必将进一步增强,其与运营商的竞争也将不断升级。对于运营商来说,为避免沦为“哑管道”,加快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模式的步伐,以反应更快、决策更灵活、态度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迫在眉睫。
在全球范围内,各电信运营商在通过不同方式应对OTT服务的快速发展。2012年11月,Orange推出了自己的iOS app Libon,还与Facebook合作推出了Party Call。西班牙电信也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开展OTT服务,之前成立的Telefonica Digital已经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这得意于其将电信专用网络与互联网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应用服务。在中国,中国电信八大应用基地去年开始分批独立运营谋求上市;中国移动正酝酿整合基地业务,成立互联网公司统筹运营……全球运营商正在从运营思维、公司机制、业务模式等方面探索,以搏击移动互联网蓝海。
除了与OTT内容提供商竞争发展,电信运营商也可以与其化敌为友,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德国电信去年就与在线音乐提供商Spotify携手向用户提供无限音乐流媒体付费包,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运营商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也改变了OTT作为运营商竞争对手威胁的存在。运营商通过与OTT合作,既能为用户提供更新的、更个性化的产品,也能因此而得到更多样化的收入。
2012年是国产手机逆袭的一年,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底,我国国产手机份额总和已经达到81.7%。据相关统计,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80%以上是价格在1000~2000元的千元智能机,而这之中,国产智能手机又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虽然国产品牌占据了国内过半的智能机市场,但利润较低。据统计,三星和苹果占据了手机市场99%的利润,而国产品牌和其他国际品牌只能去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同时,诺基亚欲扩大低端智能机的市场份额,三星、索尼等对低端智能手机市尝视耽耽。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涉足国内低端智能手机,竞争正在变得日趋激烈。”年底,众多通信企业2012年度财报相继公布:中兴通讯净利润亏损18亿元,15年来首亏;TCL通讯净亏损了8907万元,5年来首次亏损;即使强大如华为也出现了利润下滑的情况,甚至连一些二、三线国产手机厂商也高呼智能手机市场赚钱好难。
为何总是增量不增收
“产品同质化是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的最大问题。”针对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惨淡表现,时代魅讯总经理林左群表示,Android平台高度自由开放的特点和上游芯片平台领域的日益模块化,堪称目前厂商盈利空间急剧缩减的“祸首”之一。
深圳某国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负责人也透露,只要有资金,基本上任何厂商都可以进军智能手机产业,使得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越降越低。“2011年底时单核的入门产品还能卖到1000元左右,2012年中双核的就已经降到1500元以下,进入2012年四季度以来,连四核的也被杀到2000元以下。功能机时代,手机不比拼性能参数,拼特色外观或者特色功能,厂商还能进行一下差异化营销卖出点溢价,但Android智能机的外观基本一模一样,厂商只能拼硬件、拼价格,前者会增加成本、后者会降低利润,对手又多,没足够品牌力支撑的国产厂商怎么能够赚到钱呢?”该负责人说。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具体来说,造成国产智能手机陷入困境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缺乏创新。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内手机厂商的致命硬伤,也是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无自主操作系统,受制于人;缺乏专利基础,易被竞争对手打击;过于追求硬件配置,忽视产品的细节体验……种种因素制约下,导致国产手机尽管在配置方面不输洋品牌,但只能在市场低价区间徘徊。二是渠道受限。历数国内知名手机厂商,无一不与电信运营商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运营商定制机的规模招标价偏低,手机厂商盈利空间并不大。
发力品牌渠道建设
面对激烈的价格战,华为和中兴通讯都在调整各自的市场战略,在自家产品线中增加高端智能手机。华为推出了AscendP1高端智能手机,售价约为3000元。中兴通讯也在进行类似的产品过渡,该公司新的旗舰智能手机ZTEU970也已推出,售价高达2500元。
中兴通讯手机市场营销部门主管吕钱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售价低于900元的低端智能手机在公司智能手机产品线的比重可能会下降至30%,而目前这个比重约为50%。吕钱浩称,推出比竞争对手更廉价的手机并不是公司的目标。
随着华为和中兴通讯开始将目标瞄准高端市场,两家公司都在努力加大产品推广与品牌宣传力度。华为还在伦敦建立了一个新的市场推广中心,帮助其进行全球性品牌推广。据吕钱浩介绍,中兴今年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方面的预算是去年的2.5倍,并计划继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相对于传统手机厂商的逐步试水,一些新厂商则是将希望放在了电商平台上。近半年来,国产手机市场涌现出了不少全新的品牌,innos、大可乐、优米、蘑菇等稀奇古怪的品牌层出不穷,产品营销也全部依赖微博、论坛等平台展开。“这主要是受到了小米手机成功的影响,借微博营销、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这些厂商都能够实现轻资产运营,节省大量的渠道成本和中间环节,从而提高利润率。虽然我不能肯定这些厂商都能取得成功,但这种做法在微利时代应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厂商追捧。”金立执行副总裁卢伟冰称。
在此背景下,一些反应快速的手机企业已经开始走上品牌建设之路。2013年1月份,北京时代魅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发布旗下手机新品牌魅讯,角逐全球时尚平价智能手机时代。林左群表示,魅讯通过销售模式创新,砍掉代理商、经销商等中间流通环节,首次推行魅讯品牌手机平价直营连锁店的模式,将货直接供应到零售店,直接将魅讯品牌手机的市场零售价打到同类产品的5折左右。
魅讯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国打造5000家魅讯品牌手机平价连锁零售店,力争让消费者用最实惠的价格在身边就能买到放心的高品质的时尚智能手机。另外,品牌手机平价直营连锁还保障了售后服务,魅讯公司与加盟商一道承担了一切技术和非技术的售后服务,消费者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魅讯品牌手机平价直营连锁店中享受贴心的服务。
国家发改委主导的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项目的申报工作已启动。
扶持资金+示范项目,开启了北斗产业2013年政策激励的大幕。据参与2012年该项目评审的专家透露,目前企业申报积极,去年成功申请首批专项基金的公司今年多数继续申报,按照计划将在3月份结束申报,开始评比,5月份或公布结果。24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陈爱平也表示,要充分发挥船舶远程跟踪系统、卫星探测船舶识别系统、北斗系统在搜救工作中的作用。这意味着北斗在海事方面的应用或将加强。
自去年年底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北斗导航概念股连日走强。不过,有分析师提出警示道,相关业务对上市公司短期内业绩尚无法提供足够支撑。
10亿专项扶持金申报启动
“今年,发改委专项资金申报提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启动,3月份就将结束,预计5月份财政部就能公布入围企业的名单。目前企业申报积极,获得首批扶持资金的企业目前大多提交了申报材料(行情 专区)。
为推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卫星及应用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发改委牵头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了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项目。2012年首批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于当年5月份开始申报,7月份财政部便公示拟支持名单。
根据公示名单,包括北斗星通(行情 股吧 买卖点)、中国卫星(行情 股吧 买卖点)、海格通信(行情 股吧 买卖点)、中海达(行情 股吧 买卖点)、数字政通(行情 股吧 买卖点)、四维图形等众多北斗产业链上市公司申报的项目入围,并获得资金支持。
据上述知情人透露,2012年专项资金的总盘子在10亿元左右。原则上,补助资金40%补贴研制单位,60%补贴应用单位。海格通信作为“TDMA/FDMA体制船载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兼容型北斗导航终端及其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两个项目的制造商,总计将获得930万元的中央财政补贴。
上述人士分析,今年扶持资金总额尚未确定,但是扶持力度应该不会减少,而且,由于北斗系统自去年年底宣布正式提供服务,今年与北斗系统相关的项目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去年占比约在40%左右。
北斗大规模民用示范起航
“今年没有卫星发射任务,政府的主要精力在于扶持北斗产业发展。”业内专家介绍,交通运输部宣布实施的“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比预期要早。
1月14日,交通运输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成为第一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示范工程。本次示范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在9个示范省市建设7个应用系统,安装8万台北斗终端,按照每台终端1000-2000元的价格来估计,将会产生8000万元-1.6亿元的市场。
上述专家指出,客观来说,直接带动的市场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到在其他省市推广、在海运空运领域推广,整个市场容量就不容小觑。北斗系统正式提供服务,现在仅仅是行业应用的开始。
24日,在2012年海上搜救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陈爱平也明确提出,将充分发挥船舶远程跟踪系统、卫星探测船舶识别系统、北斗系统在搜救工作中的作用。
除交通运输部外,渔业局的“十二五”规划细则也指出,要为90%以上渔船配备必要的安全通信、避碰设备,各地政府提供70-90%补贴采购“北斗”接收机。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正式提供服务,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技术产业,今后北斗系统有望迎来政策密集激励期。
相关公司业绩短期难获支撑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希望(北斗产业)到2020年占(国内卫星导航产业)70%-80%的比例”。业内人士按此计算,届时,国内北斗产业规模将达3500-4000亿元,至2020年产业规模复合增长率将在50%以上,超过此前预期,空间广阔。
通过政策刺激加快北斗产业化的进程,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强烈的预期反映在了A股北斗产业相关概念公司的股价上。自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后,北斗星通股价在8个交易日累计涨幅已超80%,其中6个交易日均封住涨停板;华力创通(行情 股吧 买卖点)股价也曾创出2个涨停板;截至1月24日,国腾电子(行情 股吧 买卖点)股价涨幅接近30%。
“上市公司短期内业绩兑现可能没有足够支撑。”信达证券的研究报告如此警示。事实也确实如此,华力创通1月15日就公告,预计公司2012年全年净利润4274.01万—6105.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0%。
业内人士解释,目前,民用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但竞争已然激烈,以芯片厂商为例,目前相关厂商有数十家,但最终能够盈利的只有2-3家。而且,由于竞争激烈,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人员大量扩展,也必然导致公司利润下滑。
“一旦北斗产业国防市场爆发,相关公司将真正开始受益。”业内普遍认为,北斗产业的市场启动顺序是:国防市场首先启动、行业应用市场紧随其后、大众消费市场次之,目前国防市场尚未规模爆发,国内北斗产业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