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四化”同步发展时,首先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理念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并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表述为两化深度融合,但在此次的十八大报告中,两化融合被放在了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这样一个有机体系中,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关系,对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和着力点,进行全新的解读。
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到十八大,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关系的论述一脉相承、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带动、促进”的关系就此展开,并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一极具战略眼光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机制、政策等各方面的制约,出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张皮”、各发展各的情况,并没能真正将“带动、促进”作用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丰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并以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载体,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血脉相融,从组织机制上排除障碍,以信息化在工业行业各环节的深入应用为抓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深度融合的理念,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基本内涵的最好体现。
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需要更加强劲的经济发展动能,这就赋予了工业化更崇高、更艰巨的使命。未来几年是我国进入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同时也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逐渐席卷全球的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抓住历史机遇,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班车,将决定未来十年乃至数十年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我们认为,两化深度融合,将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引擎。
工业化是现阶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龙头。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既要“做大”,更要“做强”。虽然我国已经抓住工业革命的尾巴,恢复了世界头号制造大国的地位,但是我们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低附加值环节,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加之面临能源资源瓶颈的约束,传统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我国已进入资源要素紧约束时代,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表明我们已经站到了产业升级的历史关口。因此,更加注重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就成为有效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进入信息化阶段。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信息化又扑面而来。显然,我们既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的老路,也不能跨越工业化阶段孤立地搞信息化,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也是十八大报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法的精髓所在。正在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的机遇和方向。专家指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新型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其实质就是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深刻变革,重塑制造业格局,因此,其最基本的趋势就是信息化。通过以信息化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不仅能使传统生产力实现脱胎换骨的提升,而且将推动形成信息化的全新技术、产业,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
与工业化相比,信息化是一次更大跨度的历史转型。从长远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日渐密切,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巩固工业化成果,而且可以提升工业化水平。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有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当前,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带来重大机遇。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角度看,就是要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
而从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看,两化融合则蕴含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是要加快推动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研究与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二是要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要在新兴产业中实现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一体化;四是要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同步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要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同时也要渗透到农业、服务业,推进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