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中兴通讯以2826件国际专利超越日本松下,首度跃居全球企业之首,在欧美同行增长受困的窘境下,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智造”的力量。但令人尴尬的是,相较于日本达6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入PCT TOP 20,中国企业界在PCT的整体表现趋弱,仅仅是通讯行业的中兴华为进入前列。国际竞争,专利先行,在国际专利的竞技场上,中国不应该只是中兴或华为在参战,中国的“智造”大业需要更多“中兴通讯”式企业的群体涌现。
4月26日,我们迎来第1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个纪念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旨在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最早提出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提案的是中国和阿尔及利亚。2000年10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上,中国和阿尔及利亚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获大会通过,该纪念日由此设立。
这只是近年来我国重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1年全球PCT知识产权申请状况数据显示,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三强的企业,中国企业竟占了两席,中兴通讯和华为分列第一和第三位。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在创新的舞台,中国企业不再是看客。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为代表的,拥有大量高素质研发人才、大量知识产权储备的中国“智”造企业正在崛起。
知识产权成“杀手锏” ,讲“公平”先得够实力
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道路上,中国企业走得并不轻松。2002年发生的一件事,给所有有着全球化“野心”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2002年3月,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春节热闹的气氛中走出来,而这时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视听产品分会的一纸紧急通知,让国内DVD厂商不寒而栗。原来,由飞利浦、索尼和先锋三大技术开发商结成的3C联盟,申请在欧盟地区各海关大规模扣押从中国出口的未缴纳专利费的产品。紧接着,日立、松下等6大DVD开发商结成6C联盟,要求约100家中国厂商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专家库专家曹津燕介绍说:“DVD事件涉及专利达数百项之多,一台DVD机的离岸价是27.4美元,而需要支付的全部专利费加起来就有21美元”。当时,我国DVD产业产值已经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一,面对高昂的专利费,一些企业不得不选择退出DVD生产领域,一个“火红”的产业就此走向没落。
这一事件让中国企业深刻地领略到知识产权的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识产权呢? 北京中鹏律师事务所主任邹振东介绍说:“知识产权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财富,是法律确认的产权。‘自主知识产权’是与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相对的概念,指产品生产者对产品中包含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其中主要是专利权,也包含部分的著作权和商标权。”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指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和衡量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准,全球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
2011年6月,北电宣布拍卖其拥有的6000多项专利,谷歌第一时间报价9亿美元,随后苹果、RIM、微软、诺基亚、惠普、英特尔和爱立信等众多厂商均加入到这场专利争夺战之中。最终由苹果、爱立信、微软、RIM、EMC和索尼联合组成的财团,以45亿美元的“天价”拍下了这些专利。
为什么这些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如此看重?因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专利诉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知识产权之争成为市场竞争,特别是领先者打压追赶者的重要手段。
2010年3月,苹果起诉HTC,称其推出的安卓手机侵犯了苹果专利;2010年,微软迫使HTC签署协议,HTC每售出一台安卓设备就需要支付微软5美元的专利费;2011年4月,苹果又起诉三星,称其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侵犯了苹果专利;2012年3月,三星在韩国提交诉讼文件,控告苹果公司iPhone 4S和iPad 2侵犯了其三项专利权……近年来,“专利大战”愈演愈烈,硝烟四起,丝毫不见平息的迹象。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在知识产权储备方面处于弱势,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遭遇知识产权构筑的贸易壁垒。怎么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旭东认为:“要想争取主动,中国企业必须培养核心能力,抓手就是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只有正视自身劣势,加大投入,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才能拥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国外企业“公平较量”的机会。
中国“智”造崛起,通信企业领衔
2011年4月1日,爱立信在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对中兴通讯提起侵权诉讼,指控中兴通讯侵犯了其技术专利,除了要求中兴通讯赔偿损失之外,还请求英国、意大利和德国法庭制止中兴通讯在该区域数款手机的销售。此外,爱立信还计划请求德国法庭制止中兴通讯某些网络基础设施的销售。
当大家以为,面对专利诉讼,中国企业会再一次习惯性“低头”的时候,中兴通讯却发出强硬回应:“当在知识产权方面受到威胁甚至是恐吓的时候,中兴通讯一定会拿起知识产权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今年2月14日,经过积极应诉和谈判,中兴通讯与爱立信正式宣布,各自撤销针对对方提起的所有专利诉讼,结束了近一年的专利大战。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显然,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和知识产权布局,中国企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通信企业更是扮演着创新先锋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战略。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行业,通信行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中坚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参观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时要求通信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凭借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和刻苦努力,我国通信行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例如,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商用的全球三大3G标志之一;其后续演进技术TD-LTE成功入围4G标准,有望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规模部署。
中国通信企业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今年3月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11年全球PCT知识产权申请状况。数据显示,2011年是2005年以来,全球PCT申请量增长最快的一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达16406,增长33.4%,增速全球最快。在申请量最多的前三家企业中,竟然有两家是中国通信企业——中兴通讯去年提交了2826项专利申请排名全球第一,华为以1831项专利申请名列第三。
高旭东表示:“中兴通讯从2007年的第52名到2011年的第1名,一举超越美、日、德等国家企业跃居榜首,在短时期内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前三位有两家中国企业,这显示了中国通信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强势崛起”。
专利战略厚积薄发,走好“超越”之路
IBM的员工若在公司的技术公报上发表了一项新发明可以记1分,正式申请了一项新专利可以记3分,当累计到12分时,公司将给予其3600美元的发明业绩奖励;日本企业设立了首次申请奖、发明申请奖、特别贡献奖等多种奖项鼓励知识产权创新,只要知识产权被采用,发明人即使离职或故去仍能得到奖励……纵观全球,凡是能够持续保持领先的企业无不拥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和与时俱进的专利战略。
上海大学教授陶鑫良表示:“以中兴通讯和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通信企业在创新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令人鼓舞。然而,我们看到目前仍只有少数中国领先企业能够在知识产权领域有所建树,我国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由“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创新。柳卸林认为:“中国企业只有重视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勇于跳出‘价格战’的怪圈,要在创新上加大投入并且要持续投入,同时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此外还应具备开放的创新意识。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理念和战略值得其他中国企业借鉴”。
除了跃居全球专利申请量首位之外,中兴通讯在国内专利申请量方面已经连续三年夺魁,在智能手机专利,中兴通讯以近千件专利居全球第四,中国企业第一。中兴通讯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表示:“取得这些成绩是中兴通讯专利战略厚积薄发的成果,对于中兴通讯而言,数量不是目标,质量才是核心”。为此,中兴通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专利审核机制,从专利的申报起,通过内部评估和第三方审查等多种方式,层层筛选、重重把关,确保专利的高质量和前瞻性。
柳卸林认为:“着眼长远利益,坚持长期投入是中兴通讯能够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原因。”中兴通讯坚持每年将收入的10%用于研发,近三年其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正是这样长期的大力投入才造就了中兴通讯创新的累累硕果。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天才创新家”。中兴通讯拥有近3万名研发工程师,他们是中兴专利创新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中兴通讯将此前以专利申请为原则进行的单一的一次性奖励办法进行调整,新的专利激励办法将全程覆盖专利价值周期,从专利申请到授权、成为基础专利、标准专利,以至转让许可等各个环节。员工除了获得专利申请成功的初次奖励外,未来还将根据所申请专利产生价值的大小进行相应追加激励,从而激发广大员工对申请高质量技术专利的热情。据悉,中兴通讯在员工专利创新激励方面每年投入达千万元。
目前,中国通信企业面临着难得的“超越”机会,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表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等众多创新领域摆在中国通信企业的面前,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变革往往会带来竞争格局的重塑。中国通信企业应抓住这些创新机遇,用好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由追赶者向领先者蜕变”。
* * *
以中兴通讯、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专利储备量的增速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在政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和不断完善,中国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全面赶超“国外列强”,书写中国“智”造崛起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