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睛重逢,奔跑收获超越……”优美激昂的歌曲,在广州亚运会主会场响起。20年,中国与亚运的重逢,几多变革,沧海桑田;20年,通信业与亚运的重逢,怎样的跨越,感慨万千。北京——广岛——曼谷——釜山——多哈——广州,亚运会的20年辗转,在见证了亚洲各国崛起的同时,也目睹了通信业的奔跑与腾飞。
在广州亚运会热火朝天地进行时,我们一同来回顾亚运通信服务的成长史。
1990年北京:8000门的程控电话局
参赛国家和地区:37个 参赛人数:6578名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首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中国为办好该届亚运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兴建了以该届亚运会主体育场为主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并建了大量的立交桥和宽敞的马路。但是压力也非常大,毕竟1990年时我国改革开放才10来年,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基础都不扎实。一位报道此次赛事的记者回忆:当时,邮电局在北郊建了一个初装容量8000门的程控电话局,以此为核心组成综合通信网,并为记者的工作间配备了多部国内、国际直拨电话和电脑终端。这些通信设施如今看来近乎“小儿科”,但放在20年前已经很了不起了。
1994年广岛:观众第一次使用移动电话
参赛国家和地区:42个 参赛人数:6824名
1994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亚运会的商业赞助有很大缺口,组委会不得不能省则省。在通信方面,这一年,日本通信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松管制措施,从而使通信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移动电话市场。1994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移动电话机自由买卖政策,通话费大幅度下降。以此为转折,日本此后新增固定电话用户数开始低于移动电话用户数。这年的广岛亚运会,普通观众第一次可以使用移动电话。
1998年曼谷:低普及率国度的亚运通信
参赛国家和地区:41个 参赛人数:9699名
曼谷在1990年获得亚运会承办权时,正是泰国和整个亚洲经济走向繁荣的时候。当时曼谷对亚运会经济前景的估计非常乐观。然而,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袭击了泰国,一直高速增长的泰国经济受到重创。泰国政府克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不但兴建了现代化的比赛场馆,并且在3大体育中心之间,及时兴建完成互相连接的高速公路,使得曼谷亚运会如期举行。在通信方面,泰国政府在第八个国家发展计划(1997年~2001年)中,对促进电信业发展的目标作了明确阐述:新安装600万门固定电话,超过过去安装固定电话的总量,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固定电话的需求。在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中,两大国有运营商CAT和TOT共同为各国运动员与观众提供服务。其中CAT提供国际通信业务、移动通信业务和邮政业务;TOT提供国内固定电话业务、移动通信业务以及通往邻近国家的国际长途电话业务。
2002年釜山:3G服务首次出现
参赛国家和地区:44个 参赛人数:9782名
与日本广岛亚运会的和平象征意义相似,韩国釜山亚运会也因朝鲜代表团的参会而拥有了特别的意义。在亚运通信方面,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服务——3G。2002年1月,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亚运会正式伙伴SK电讯公司刚刚推出CDMA20001XEV-DO服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此种标准3G服务的运营商。从这一年起,韩国通信业进入了3G时代。在亚运会期间,观众不仅能通过手机拨打电话,还能上网浏览,收发多媒体信息,获得赛事内容。同时,SK电讯还为海外来的旅游者提供通过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查看各种信息的服务。
2006年多哈:融合通信显露生机
参赛国家和地区:45个 参赛人数:1.1万名
多哈亚运会开了小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先河。虽是小国,卡塔尔为亚运投入的总预算高达28亿美元。2005年1月10日,卡塔尔电信公司(Q-TEL)和多哈亚组委正式签署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正式成为2006年多哈第15届亚运会的官方电信合作伙伴。在这一届亚运会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大战硝烟四起,高端媒体间跨媒体报道衍生出多种新媒体报道方式,电视直播、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八仙过海。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也和国内运营商合作,共同启动了CCTV手机电视业务,让中国的移动用户通过GPRS或CDMA1X网络在线收看央视的直播节目,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点播、下载观看节目内容,手机电视直播与电视直播信号内容同步。就是在多哈亚运会上,融合通信开始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亚运通信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