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金融创新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得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二是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务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商品和交易手段的创新。就此而言,金融互联网专注于本身的金融产品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则是起到推动金融互联网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上海鸿窗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杨晔如此表示。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金融业应如何应对挑战?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有何区别?杨晔认为,互联网公司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代表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无边界知识集成主要形式。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迅速引发业内外关注,其最大的魅力不只是便捷,而是将对银行、市场、生活、社区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行业的细分定位,还是现代服务的水平提高,都将提高人类的享受服务,能够预见的是互联网的发展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临互联网金融变革时机,未来金融有两大机会:一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二是互联网金融,即纯粹的外行领导。杨晔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从目前看有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有具备金融支付资质的互联网企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它的职能所在,它的优势地位无可撼动,劣势主要在于前台业务的融合与合作。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广泛的业务渠道的开发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劣势就是以其主导的电子交易系统遵循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竞争原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公司向金融领域的渗透越发明显。但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不少银行已经构建了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平台,但远远不够,需要更大胆的拓展。基于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两者的关系,杨晔认为最好的解决之道是:首先,传统银行向互联网银行业务转移,向“智慧银行”转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业务水平获取中间业务利润;其次,通过监管立法、立规进行市场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是开放的、共享的、创新的,互联网公司带着这些特性向金融领域拓展,无疑更符合互联网金融的内在要求。互联网金融产业也好、市场也好,目前还未成型,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外力是政策支持、产业放开,形成以金融互联网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简单地讲,银行实行资金交易监管,企业提供行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