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IPv6,即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它是被指定为IPv4继任者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版本。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IPv4地址协议的互联网,因其IP地址严重不足已制约互联网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而采用IPv6地址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可产生2的128次方个IP地址,有人形象地说,下一代互联网让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拥有一个IP地址。除地址容量更大外,下一代互联网还具有更快、更安全、更便捷等特点。
目前在中国IPv6相关的产业界中,一直存在一个“怪圈”现象。业界有一种看法,在IPv6的相关开发中,谁先投入谁就会赔钱,因此就出现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终端用户三者相互等待对方启动IPv6的局面。产业界一直都在倡导寻找必须依赖IPv6的“杀手应用”。从盈利的角度而已,全世界的ISP、ICP都不愿意投入资本去发展IPv6技术,而在主流的终端操作系统(主要Windows XP等)中,基本不支持IPv6的协议。这个怪圈局面一直维持在2007年之前。在2007年之后用户终端有了显着的改变,随着Windows Vista , 特别是2009年Windows 7的发布,Mac OS x,以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Android等都开始提供IPv6协议软件。因此,终端系统的对IPv6的支持,率先在用户侧启动了IPv6支持,改变了产业环境。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美国IPv6部署的历程。在美国,IPv6技术早已成熟,并且协议标准研究一直领先;当IPv6进入到客户终端操作系统后,ISP和ICP的部署速度也相当的快。从最近的数据上看,阿卡迈公司(Akamai)报告称,6个IPv6接入网络占该公司IPv6请求的86%,它看到的IPv6地址有73%以上来自于美国,可以美国在IPv6的活跃度已经在显着上升。其运营商部署速度应该是超越了日本和中国。从网络用户规模上看,据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19日,美国拥有4,193,587个IPv6用户。中国有3,717,564个IPv6用户。日本有2,411,587个IPv6用户。已经超过了中国网,成为世界第一大IPv6网络。由此可见,操作系统对IPv6的支持,其实对打破产业链条怪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中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可信任互联网”就提出“IPv4向IPv6过渡”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至“十二五”初期,已建成一个覆盖全国、世界上最大的IPv6网络,并研制开发出适合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中国政府在网络建设方面,率先推动ISP建设骨干网络,并且通过CNGI的项目来推动相应基础设施的改造;并且,通过政府网的升级支持,通过“IPv6政务网”的应用来推动用户对IPv6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宣传推广IPv6应用、普及IPv6客户终端应用、培养IPv6终端用户的使用习惯的积极作用。然而,在中国IPv6的应用技术开发在中国并不普及,甚至在ICP(内容提供商)方面,对IPv6技术的了解也非常有限。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大型服务商,例如Google,Facebook等企业在向IPv6的部署速度上非常快。目前,IPv4下的“跨层应用”到IPv6的软件移植工作、以及从事IPv6新应用软件开发都非常少,亟需建立应用开发平台,推动软件应用的开发者进入这个IPv6应用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