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5/9/2 08:25

做机必读:黄金5年倏忽而过,还要不要再苦逼下去

紫金山  

倏忽而过的黄金5年

2010年中国电信提出智能机元年,也正是那一年,运营商通过加大采购规模把智能机杀到千元价位档,从此开启了中国智能机快速普及的5年。

把智能机普及全部归功于运营商并不公平,事实上安卓和iOS两大操作系统、电容触摸屏的应用都对智能机普及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可以说智能机的变革凝聚了每个产业人的心血。

到2014年,全球智能机出货12.8亿部,占手机出货量的七成,中国市场智能机出货占比更是高达90%。可以说作为一个产业,整体上已经走完了渗透率快速提高的最甜美的一段时光。

2014年中国智能机出货3.89亿部,同比减少8.2%,15年截至7月出货2.48亿部,同比也只有7.9%的增长。放眼全球,15年2季度智能手机出货3.29亿部,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再看看手机产业链上的公司,15年业绩可谓哀鸿遍野,手机产业链核心厂商高通三季度利润下滑47%,MTK截止6月利润下滑40%能够说明一定问题。数字是冰冷的,做企业的人却是真实可接触的,以电信为例,几年前智能机快速成长的时候活跃的供应商可以达到四五十家,如今几轮洗牌下来仍旧活跃的厂商已经不足二十家。

最近两天老周、老罗连开两场发布会,各位看官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对发布会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听互联网大拿的演讲(或者也可能是单口相声)上,而对于新品关注度反而不再第一位了。

为啥?因为反正CPU、屏幕、内存是后开发布会的越来越高,价格是后开发布会的越来越低,乃至双摄像头、指纹识别、CNC金属中框等等特性对于一个“敢拿出来开发布会”的产品而言,也谈不上意外惊喜。还记得笔记本电脑步入成熟期是一个怎样的形态不,产品趋于标准化,换机周期拉长,销量增长停滞,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成熟期的开端。

当初的梦想都实现了吗?

2010年智能机刚起来那会,触摸屏可谓一屏难求,连华为这种大牌厂商想见一下周群飞都要约好久。那个年代,谁的供应链搞得好谁就牛逼。

智能机量起来后,供应链产量慢慢能跟上了,大家开始不满足于标准安卓系统了,用户体验上没差别啊,于是纷纷开始做自己的上层UI,这时候HTC由于Sense上的积累,优势就出来了,一度在美国市场占据超过20%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苹果

反观国内,宇龙一开始在安卓的积累不够深,那会老郭意识到市场的转向,紧急拉了个安卓研发团队去封闭,在2010年底勉强拿出了安卓旗舰机N930,但毕竟整体做下来很匆忙,市场反应不够良好。

那个年代的华为和中兴,还在全心全意的做着运营商转售市场,跟着运营商打千元智能机,冲刺单款百万销量——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天文数字;那个年代的OPPO和VIVO,还在专注于翻盖手机;那个时候的小米和锤子,啊......还没出生呢。

话题说到小米,就要讲讲手机分销的体系了,手机从厂商出厂到消费者手里大约有3成左右的渠道费用,在各家厂商还在喊渠道扁平化的时候,小米以一种破坏式革命的方式登场,实现了渠道的彻底扁平化。

小米是2011年的秋天横空出世的,至此我认为智能机竞争进入第二阶段,渠道变革。小米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方式,直接从C端切入,大幅挤压了渠道的利润,采用低价上市但降价速度慢的策略,对以往习惯了四五千元上市再快速跳水这种营销方式的厂商产生了剧烈的冲击。

互联网思维的玩家第一次入场就把整个行业搅动的天翻地覆,之后的几年里,更加惨烈的价格战开始了。以前是上市先撇脂定价在前几万台收回成本,中间几个月销量爬坡来实现盈利,最后甩货。

现在大家看规模经济,上市定价经常利润极低甚至亏损,盈亏平衡点直接在上百万台的水平上,整个一款手机生命周期里的利润结构都被改变了。小米对整个手机圈冲击是巨大的,而它上量如此之快,以至于有那么一段时间小米每次一公布销量手机圈里不少人都要到处找上游打听小米的器件供货情况,确认下其是不是“造假”。

时间再往后走了一两年,中华酷联小米OPPOVivo魅族等等一批国产品牌在激烈竞争中崛起,曾经的巨头诺基亚黑莓纷纷黯然落幕。这时候巨头们的退出给高端市场留下了空白,国产品牌开始强调功能的差异化和整机设计,来塑造品牌。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终端巨大的入口价值,产业新进入者仍旧不断涌现,前文提到的老周老罗都是在一轮洗牌后行业格局貌似趋于稳定的时候杀入市场的。所以一个激烈的商业模式冲突就出现了,智能终端是应该追求品牌溢价还是应该走向硬件免费?

由于硬件免费派的存在,品牌溢价十分难以维持,国内几大品牌都试图将自己的旗舰产品定价从2000元拉高到3000元,但马上会被硬件免费派的同配低价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说到底,随着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成熟,产品趋于标准化,供应链的垂直分工结构也越来越清晰,从CPU、屏幕、摄像头、结构件供应到整机设计,都有专业公司经营。诚然无论华为、OPPO、还是小米,奇酷都有自己的产品特色,但这些特色似乎还不够让消费者掏太多的钱买单。

2015年,厂商开始尝试全渠道覆盖,将产品线按渠道细分,宇龙拆分酷派(运营商渠道),IVVI(开放渠道)成为独立运作公司;华为拆分华为(运营商渠道)和荣耀(开放渠道)成为独立运作公司;中兴拆分中兴(运营商渠道)和努比亚(开放渠道)成为独立运作公司。

由于面向运营商的品牌更加依赖公司关系,同时上游供应商过度集中化会影响运营商的议价能力,也不符合运营商KPI考核中繁荣终端品类的目标;而面相消费者的品牌更加依赖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营销能力,具有赢家通吃属性。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手机产业将经历行业集中度提高的阶段,挤压白牌山寨厂商乃至二三线厂商生存空间。同时运营商也没闲着,面对压力主动求变,电信作为通信制式用户最少的运营商,全面拥抱全网通,给自己的供应链打开了局面。同时,全网通的普及也将深刻的影响到供应链,手机行业再推产品的成本评估,渠道铺货都要以全网通为基础重新考量。

一波伟大创新就在眼前

未来,创新不会停止,但增量受限。可以说这5年来,智能手机全面确立了个人计算中心的历史地位,这个历史地位决定了手机不会像MP3等消费电子类产品一样被替代品快速替代。

由于巨大的入口价值,使得厂商不会甘于稳定的行业格局和标准化产品,我们看到金属中框、双摄像头、线性马达、压力触控、语义识别等等创新仍然层出不穷,未来手机的总量必将趋于平缓,但局部的创新增量不会停止。而对于从事智能终端行业的厂商,无论是终端厂商还是运营商,其最终的落脚点是智能产品和人的联系,而不是手机和人的联系,因此实际上产业链上的厂商已经开始纷纷向着新的智能产品进军了。

Just be patient,一波伟大的创新就在眼前了。

回到文章开始,由于过去5年驱动整个电子行业增长的巨大引擎即将熄火,台积电、日月光等等行业巨头未来的展望开始不再像年初那么乐观的时候,一个关键问题是,现在要对电子行业全面转向悲观么?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要有一个认识,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周期非常短,向智能手机这种大规模创新也不过就是5年的周期,因此短期看,现在似乎处在技术创新青黄不接的时刻,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几个被给予厚望的领域,尚看不到高粘性强需求的产品出现。但我们看到经过一两年的酝酿,整个产业链上的sip封装、语音控制等等更加成熟,Fitbit、Oculus、Nest、Tesla都能够让我们看到未来市场的潜力。

根据预测到2020年将有440亿IOT设备接入网络,这个浪潮未来绝不会比如今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小。也许对于一些手机相关业务占比较高的行业巨头,由于传统业务占比较大,后面一两季度的增速不太乐观,但只要新业务起来,再造一个手机业务的市场空间是值得期待的。

归根结底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是一个不缺乏创新的朝阳行业,人们生活上还有很多待满足,智能硬件将是未来重塑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重要基石,有人不服说互联网才是,我想说没有智能硬件就那么几个联网节点你就只能限于人们主动发起式的需求,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

套用Gartner的技术炒作路线图的逻辑来讲,我们曾经对其倍感期待,然后发现似乎迟迟没有明星产品,但如果现在失望放弃就会错过智能硬件产业最甜美的一段发展时期。对于产业人而言,行业还大有可为,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对于投资者而言时间会给予最好的回报。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