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对三网融合其实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成功的案例。
随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预计5月出台,6月启动,运营业可以在与广电系统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借鉴这些过往经验,确定新的融合发展路径。
已经形成的四条道路
在目前猜测的试点城市中,重庆、杭州、深圳等地在历史上就有由广电系统主导的三网融合实践,另一些地方则有运营商的探索影子。具体分析,又可以分为中国电信的上海模式,中国移动的山西模式,中国联通的黑龙江模式和河南(农村)模式这四种类型。
2005年10月,上海IPTV率先在中国大陆地区实现试商用,目前,用户规模突破100万。上海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广电负责IPTV内容播控,上海电信负责网络接入和内容传输,双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而中国移动的山西模式,则是借推进农村信息化之机,直接将光缆引入农村,在提供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传播电视节目。据记者了解,山西移动目前三网融合已发展IPTV用户4.8万,不过全部是农村用户。
与中国移动相类似的还有中国联通在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的尝试,他们与省委组织部以及一些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安互助”等系统的推广,实现三网融合落地。
另外,还有一种模式是原网通和现在联通的“黑龙江模式”,他们与上海文广合作,目前已经发展用户数十万,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
现有模式的局限
在运营商已经探索的所有路径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内容运营的播出安全管理。运营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其实无外“上海文广模式”和“农村信息化模式”两大类。其中前者由上海文广百视通监控,后者则由合作的政府机构推荐内容。
从市场角度说,“上海文广模式”是真正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在上海,IPTV包括五大管理系统,内容播出控制系统、用户管理系统、DRM加密认证系统、用户管理和计费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其中,上海文广百视通主要负责与内容播控相关的各个核心环节。上海电信则落实对IPTV信号的传输,主要负责IPTV系统的基础建设与业务支撑平台的管理。这套系统经历了诸多重大事件,比如中共十七大、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宣传报道“无一播出事故,充分体现了平台‘可管可控’的优势”。
但是广电系统的区域性结构也对向全国拓展造成了制约。据黑龙江联通人士透露,2005年,上海IPTV与当时的网通合作,打入哈尔滨,当地广电部门连夜赶往北京投诉,虽然最后在广电总局协调下暂时压住矛盾,但双方仍然冲突不断。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实现模式中,指定内容的IPTV也使三网融合的竞争力下降,内容运营和互动体验往往有些僵化;而且在广电业务方面,基本采用的是包月甚至免费形式,如何创造新的内容和新的服务体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挑战
据记者了解,针对未来三网融合的实现路径,在国务院办公厅的主持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营商和广电总局经过一段时间讨论酝酿,已经形成了11点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规划。现在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的标准都在制定和酝酿中,将可以进一步促进三网融合的深化。
对于运营商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围绕已经形成的共识和将出台的发展规划,对旧有模式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同时从“服从国家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尊重科学规律”的角度,确定新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