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NNS 2008)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围绕"数字化与后整体转换时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的专家和李幼平院士委托的专家代表都在会上作了"从广播电视的发展看三网融合"、"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及进展"、"给您一个'库'--畅想新一代广播网"的主题报告,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国家广电总局监测中心、AVS产业联盟、TCL公司的代表分别在专题论坛上,围绕"省级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工程建设"、"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双向网传输标准化"、 "IPTV与手机电视的发展动向"、"宽带互动电视业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发展现状"、"AVS标准及其最新进展"、"前后端紧密配合,促进数字电视全面发展"等进行演讲。会议还以"数字化与后整体转换时代"为中心议题,组织了互动交流。来自各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节目和内容制作公司等单位的代表约140人参加了会议。
我国有线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方针,随着青岛于2005年9月成功实现60万户的数字整转之后,杭州、深圳、佛山、大连、太原、厦门、珠海等10多个城市相继开始整体转换的进程,广西等地区开始推行全省的整体转换,步入了"后整转时代"。其特点表现为,除了在2015年基本实现全国有线电视整体数字转换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的新节目和服务,比如青岛的"家付通""电子政务"等,由单纯地看电视到"用电视"转化,数字化后的有线电视应该成为百姓生活必需的一种工具。同时有线网络的双向改造也是"后整转时代"的亮点,真正实现双向和互动须基于双向网的建设,而且现行机顶盒也需更新。
回顾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有三次标志性的现场会:2004年召开的青岛现场会,标志着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全面启动;2005年召开的大连现场会,确定了有线电视苏字画工作方针,即"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2006年5月召开的深圳现场会,标志着有线电视数字化由试点进入全面推广的新阶段,明确了新目标,使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6年9月和11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和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分别组织院士和专家赴青岛、深圳实地考察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情况,院士们对两地有线数字电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数字化整体转换是一个创举,大大提升了广电网络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和服务平台,在推进国家信息化和"三网融合"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早在"十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了要"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指导方针,而"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促进"改成了"推进",明确指出三网融合将是下一代网络的融合。
正确理解"三网融合"
尽管从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可以断定三网融合勿容置疑,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回答"什么才是三网融合","怎样理解三网融合"这样的问题,国家目前还没有给出对三网融合的准确定义,而对于中国的传媒行业特别是广播电视而言,正确解答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CNNS2008高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他的观点。
"三网融合绝不仅仅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简单的物理合一与迭加",郭炎生指出:"三网融合应该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趋向一致,网络层可以实现互联互通,连为一体,业务层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趋向使用统一的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使人们通过其中一网就可以享受到其他网络的业务服务,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才是所谓的三网融合。"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三网融合当然也不是广播电视媒体与电信、计算机媒介之间的融合,而是在遵循国家媒体管理政策的前提下,探讨各种节目、内容、信息及业务如何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电信、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介的相互渗透,交融与衍生来传输的问题。它与媒体种类无关。
郭炎生强调说,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它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会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并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融合以后,不仅信息传播、内容和通信服务的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应用、个人信息消费的具体形态也将会有质的变化。从"发展是第一要务"出发,推进三网融合是我们业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网融合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过程,而且是网络升级改造的过程、更是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郭炎生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按照"统一认识、积极推进、高层介入、体制创新、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双向准入、不对称开放、示范引导、分业监管、打破垄断、适度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制定推动三网融合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避免恶性无序的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相信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三网融合之路就在我们面前。
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三个阶段
伴随着三网融合的步伐,以及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发展,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备受业界瞩目。在CNNS2008高峰论坛会上,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谢锦辉为与会者着重介绍了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规划和地面数字电视进展情况。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08年开始分三年完成。2008年为第一阶段,将重点完成三个方面的重点建设:
1、建立前端节目集成平台及地球站卫星上行系统。地面数字电视节目集成系统主要完成前端节目的素材采集、编辑制作、节目播出和节目集成平台,包括:素材采集(转播车、演播室、ENG和记者站的节目收集)、编辑制作(收录、对编、非编和节目包装)、播出(硬盘播出和录像机播出)、集成(编码、复用和EPG)。地球站卫星上行系统主要是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节目TS流采用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由卫星分配到各地地面数字电视系统节目集成平台。中央电视台高清晰度电视节目采用卫星方式向全国传输,目前正在无线局沙河地球站安装系统设备。
2、 建设奥运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37个地区(156个发射站点)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开展标清"模数同播"和高清数字电视业务。建成后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将可以支持多频网和单频网两种组网模式,可根据业务应用的特性和组网环境选择不同的传输模式和参数,并支持多业务的混合模式,达到业务特性与传输模式的匹配,实现业务运营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主要包括:节目分配系统和发射系统,完成本地基带信号的分配以及射频信号的转换,并最终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3、 建设1个中央监测平台和37个城市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网的任务。监测系统为三级架构,形成一个中央监测平台,若干个监测分节点(包含区域节点和省分中心)、若干个县级以上城市监测前端。
第二阶段(2009年)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是要建设360个地级市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系统,开展标清"模数同播"电视业务;建设360个地级市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网。
第三阶段(2010年)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则需要建设2077个县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系统,开展标清"模数同播"电视业务。
地面数字电视进展
地面数字电视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配套标准和技术试验的关键要素。谢锦辉认为: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只是整个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基础标准。为了实施,应用和普及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首先要求制定和完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相应的配套标准。
目前,广电总局已申报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实施指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测量方法》、《VHF/UHF频段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频率规划准则》等地面数字电视相关的标准项目17项,其中,正式颁布的行业标准有6个,并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审批立项。
尽管制定和完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相应的配套标准工作在不断推进中,但这个期间还是表现出一些新特性:时间紧迫;17个标准项目的内容较多,内容复杂;各个标准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大、互相交叉,单个标准编制的完成情况将会影响其他相关标准的制定进度;由于我国地面数字标准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配套标准时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和试验数据,所以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测试工作,难度非常大;产业支持的能力与国家推进的要求差距太大;标准的制定和技术试验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试验的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标准制定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