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08/10/8 10:22
CMMB国标之争原为同门相煎?
0
0

2008年奥运会上一次漂亮的演出不仅让CMMB获得了中国政府高层的赞许和表扬,更是在终端消费市场掀起了一轮波澜。如今,各大电子卖场和大型超市的货架上都可看到CMMB终端的身影,而淘宝、易趣网上的各种销售信息也是铺天盖地。此外,工信部对CMMB在TD-SCDMA手机中的最新表态也表明CMMB此前在手机市场推广中所受到的限制已经有所松动。而不久前泰合志恒与泰美世纪在上海联合举办的“CMMB终端经验交流会”上,CMMB标准制定方、泰美世纪的总裁申红兵则更乐观地表示,CMMB在GSM手机中所受的限制也将很快被取消。“CMMB已经配上了TD,因此入网证的问题,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一定会得到解决。”他说。

CMMB的“前生今世”

与此次会议深圳站上的发言不同,上海站上申红兵主要围绕着CMMB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这主要是为了澄清目前业界流传的一些“不实报道”与“不实之词”。事实上,他的发言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占去了此次会议1/3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对相关传言的重视。其间不仅提到了手持式数字移动电视标准之争的一些细节,同时也对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确立有所涉及。

1995年,美国德州大学教授徐广涵开创了SCDMA技术,并随后成立了CWill公司。同年11月,在时任邮科院副院长李世鹤教授的帮助下,CWill在北京成立“信威通信”,邮科院成为控股方。SCDMA这被认为是TD-SCDMA技术的前身——2年后国际电联面向全球征集3G技术标准之时,邮科院以TD-SCDMA为名提出了候选标准,其基础恰恰就是SCDMA。不过,就在CWill向TD-SCDMA发展的途中,被认为SCDMA技术的另外一名重要开创人员、徐广涵教授的弟子、时任CWill公司技术副总裁的刘辉却淡出了这一进程,继续留在美国进行类似于WiMAX,当时称为4G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2000年,刘辉联合另外两个技术伙伴成立了一家名为宽带无线的公司,成为OFDMA技术的先驱。次年他又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名为“保斯通通信”的分公司,由现任泰合志恒总经理李群担任掌舵人,进行宽带无线接入市场的开发。而就在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当时任职大唐电信国际部总经理的申红兵将刘辉和李群介绍给广电,希望广电能把这家公司买下,将其宽带无线技术应用在广电的IP骨干网中,用来构建一个全国性的传输网。

不过广电却另有打算。当时任广科院电视所所长与副所长的王联和杨庆华注意到这个团队在宽带无线、特别是OFDM研发上拥有相当领先的优势时,就力邀他们来做广电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即后来广为人知的DTMB之争中广科院所提交的技术。“我们来了以后才知道清华(DMB-T)和上海交大(ADBT-T)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打得头破血流了。而之所以自己牵头来做第三个标准,主要是广电认为作为最终用户,在标准问题上他们才最有发言权。”

就这样,刘辉、李群和申红兵从原先从事的通讯行业跨到了广电。2003年,他们完成了原型机的开发工作,同时公布了标准的名称——TiMi。取其谐音,泰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将其做成中国版的DVB-T。T代表地面传输(Terrestrial),第一个I则代表双向交互(interact)。”谈到这个I,他表示为此泰美还受到了广电的表扬。“因为广播一般是单向网络,但是我们当时就预见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会向双向非对称网络迈进。而通信网络是双向窄带对称网络想宽带非对称网络演变,可以说是一个殊途同归的发展道路。”他说。
    申红兵透露,虽然今天的CMMB还是一个典型的单向网络,但泰美世纪已经在启动一个名为CMMB-2的项目,为构建双向网络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当然如果单纯只是想为CMMB构建一个回传通道,也可以通过GSM、CDMA、TD-SCDMA来进行,但是他们希望能在CMMB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尝试。

2004年下半年,清华、上交、泰美三家的方案开始上演“三国演义”。标准分为信道编码和调制两部分,清华、上交和泰美的信道编码分别是Turbo码、TPC码和LDPC码,调制方面则陷入了清华与上交单载波和多载波的竞争中。由于参与方必须将所有知识产权都贡献出来,泰美世纪最后没有并交出LDPC编码(现在看已经是公认的行业发展趋势),加之广电方面也不认同融合的方案,泰美最后还是选择了退出。

经历了一番周折的泰美世纪于是又转战到了另外一个战场——Timi-H。这被认为是CMMB信道的前身。“其实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CMMB的一点雏形了。”申红兵说,“当时欧洲刚刚出现DVB-H,而DTMB的方案也已经开始出现在上海北京的公交车上,有人开始问能否将DTMB用于手机,但是由于这个标准是面向高码率、大屏幕应用的,而手机电视则是小屏幕(7英寸以下)以及强调省电功能的应用。”

2005年初,广电总局终于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选择。他们放弃了以地面覆盖建网的想法(如DVB-H和T-DMB),希望能借用卫星来实现大面积的覆盖(当时只有韩国和日本共用的一颗真正用于商用的卫星,该卫星于04年3月发射,05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基于S-DMB标准)。“关于CMMB天地一体、星网结合、全程全网覆盖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申红兵说。

由于上述选择,泰美也随即将TiMi标准更名为STiMi,意为中国卫星信道标准STiMi。而当2006年10月份广电总局颁布STiMi作为信道标准时,由于系统还需要其他一系列标准,为了给这个标准系列起个统一的名称,才有了今天的CMMB。“当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CMMB还比较拗口,不利于进一步推广。但是下一步用一个什么样好听的名字推广,可能是考验另外一些人的智慧。”

“只有卫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覆盖问题”

然而广电原本计划在奥运会前发射的这颗卫星到今天也没有升空。原因是美国政府并不允许将大功率发射卫星卖给中国,因此广电选择了同美国运营公司EchoStar合作的方式,由后者来购买和发射卫星,而中国政府则向其租赁卫星。“但当看到CMMB发展势头不错的时候,对方有了新的诉求,希望能够参与到节目运营中来。”申红兵表示,由于中方对此有些排斥,从而影响了发射进度。据称,最新的消息显示,这颗卫星将会在明年Q1发射。“如果明年Q2还不能发射,我想这个方案基本上就失败了。”他说。

申红兵强调,与全球其他地区手机电视市场主要由通信运营商推动、更关心人口覆盖不同,中国广电更关心地域覆盖,不仅仅是大城市,乡村地区也应该能享受到手机电视服务。这也是选择卫星广播的原因。但是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话,有无卫星都不影响CMMB的推广。因此在卫星发射未能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服务奥运,广电总局又调整了战略,推出了采用U波段做地面覆盖的备用方案。这也是目前许多CMMB手机会有U波段和S波段两种天线的原因。“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覆盖的问题,还是要靠卫星。”
    申红兵承认,目前CMMB全国覆盖到工作进行的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从而影响到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只有一些中心城市做到覆盖。但是目前CMMB手机的研发和生产基本上都是一些二线品牌在进行,他们的销售主要面向二三线城市,所以出现了一些矛盾。”他说,“相信卫星发射后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然而最大的阻力也许并是有无卫星这样的技术问题,更不是投资方面的原因——申红兵称,即使整个北京市目前的7台发射机总成本也只是一部豪华轿车的价钱。“我们原本的广播电视发射本身就在U波段,因此只需换个调制器就可以发射CMMB信号。”他说。

“困难仍然来自体制层面。”申红兵指出,广电总局的思路是改变在有线电视时代各省市区广电诸侯分割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更何况无线不比有线,如果某个地方的发射台功率稍大,其他地方也可能接受到信号。“所以我个人还是寄望于卫星。”

申红兵强调,虽然要实现双向通讯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是在利用U波段来发射的当下,即使在全国所有城市实现覆盖,也是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事情。

“很多通信行业的人说这个我们做不来,那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这件事情。他们以为这和他们做的事情一样难。”申红兵说,“我们仅用了几个月就做出了芯片。而即便仅剩下一个月,终端厂家也只用了20多天就做出了产品,并成功的服务了奥运会。因此,今天阻碍产业发展的并不是技术,还是体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