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有关部门派专家组到天津和海南调研“带号转网”试点情况,再一次吊起了不少手机用户的胃口。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这一举措是大趋势,但普及仍然遥遥无期。
“带号转网”试点“一波三折”
几次推迟之后,中国的“带号转网”试点终于在2010年11月22日零时正式启动,试点中,天津、海南两地的手机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带号转网”,自由选择中意的电信运营商。
山东省通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所谓“带号转网”,是指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无需改变号码,就能转而成为另一家运营商的用户,运营商不得对其阻挠,也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从试点落实来看,经历过“一波三折”的市场艰难。从2004年《电信法(征求意见稿)》开始明确国内消费者有权“带号转网”以来,历经6年争议,中国的电信消费者终于有了初步的自由改换运营商的权利。如果“带号转网”能够顺利推向全国,不但会使当前电信领域的竞争格局发生巨变,广大消费者也都将获得实惠。从已经推行“带号转网”的各个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电信资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带号转网”原本并非消费者的维权要求,而是随着全球电信业的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此之前,电话号码这类电信网络ID到底归消费者还是归运营商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96年,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创设了“带号转网”制度,才逐渐在运营商间达成共识。然后,又历经7年的纷争,直到2003年底,“带号转网”制度才开始正式在全美运营商之间实施。可见,“带号转网”推行之难在世界都是个普遍问题。
难推行存在“历史遗留”
“带号转网”推行起来为什么那么难?这与电信业的行业特点大有关系。专家介绍,大多数通讯网络运营商都存在“忠诚客户”情结,让其运营模式存在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即运营商业务推广都设置了层层“壁垒”。
专家解释说,按其他行业理解,消费者如果想换一家服务提供商其决定权在自己,“拔脚走人”即可,但在电信业却没这么简单,因为电信业有个“网络效应”(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在其中。目前,通讯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网络越大,使用得时间越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深。换个运营商简单,但如果要换电话号码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在你的信息网络中,电话号码就相当于身份ID,号码改变等于你在熟悉的网络中消失。
专家认为,长期以来,电信巨头正是利用这种消费者对网络的依赖,从而达到对市场的垄断。因此,在本质上,对消费者“带号转网”权的认可也是一种反垄断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而消费者取得的福利与其说是来自“带号转网”,不如说是来自市场自由竞争。在消费者能够自由流动之后,电信运营商为了挖用户或者留住用户,将不得不降低资费、提升服务质量。
在“带号转网”过程中,既然消费者获得更多利益,那么至少在短期内,垄断运营商就会损失利益,从维持垄断的本能出发,以前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运营商群体必然会竭力阻挠“带号转网”的实现。从这个角度讲,“带号转网”之所以推行缓慢,正体现了反垄断之难。
平台技术早已“拭目以待”
“带号转网”技术上存在难题吗?据调查,各运营公司之间的通讯线路尽管以前不能兼容,但技术方面不是最大问题,甚至可以说统一的平台已经很成熟,只等待推广了。
专家介绍,目前试点工作主要涉及的是统一平台和打破壁垒,难以乐观的是大量的测试和创建工作需要多方协调,各运营商仍然有很多信息和产权需要进一步明晰和重新分割,主要是因为跨运营商的携号码转网牵扯互联互通、资费、系统管理、漫游等问题。由于尚且对新的市场竞争方向不明,各运营商还处于观望中。
共赢局面来自“换思路”
从“带号转网”的推行来看,国外的推行进程与我国的情形大不相同。有关专家认为,国内推行这一新机制可以达到共赢局面,通讯网络运营商要改变思路。
在西方国家,电信业完全是资本运营,政府机构推行“带号转网”时既要兼顾消费者,也要解决相互竞争的电信资本家等不同群体的利益,其政策推行缓慢,可以理解。在国内来看,“带号转网”导致的利益重新分割无非是在广大消费者和国有电信企业之间进行,无论是消费者也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好,四者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带号转网”是一种共赢,以大多数主体消费者得利,就等于国家和各方都得利,如果“带号转网”试点也进展缓慢,那就让人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