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的中文谐音是三国共赢。——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秘书长倪健中在2009年11月12日的CJK中日韩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的演讲中如此表示。无论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通信发展历史来看,中日韩三国似乎都有很多相似、相通和互补的地方。
在3G发展方面,日本自2G时代便一路领先,并一路保持到了3G时代;而韩国,则依靠独特的产业模式让国外电信厂商难以铺展。但对日韩两国来说,中国的新兴3G市场都是一个近距离的巨大诱惑。同时,对中国来说,这两个邻邦的经验也都值得在未来的发展中慢慢学习和体会。
“日韩两国已经商用3G网络多年,在多个领域领先中国,在市场已经饱和,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增长率,与日韩两国具备明显的互补效应。”——未来五年,将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井喷的五年,在2010年到2015年,中国至少新增3亿手机用户。而在未来的东北亚,还将看到一场更加精彩的中日韩3G演义。
走过我们的3G邻居
精细风格成就了日韩3G,在向邻居们取经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发现属于自己的“3G中国风”。
本刊记者 张静
“3G的中文谐音是三国共赢。”
2009年11月12日,韩国首尔举行的“2009CJK中日韩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上,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秘书长倪健中发表演讲,希望中日韩三国能够在3G领域内携手,共同创造通信行业的繁荣发展。
“中日韩历史上有印刷、媒体和影视媒体时代的交流很多,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互联网时代,日本的漫画和韩国的网络游戏风靡中国,文化领域互联互通,打造了一个3G领域的新平台,让中日韩能够引领世界的移动互联网潮流。”
如此殷切的期望并非没有根据。同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中日韩三国文化中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当日韩3G市场已经成熟而中国3G市场才拉开序幕时,“求同存异”并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3G之路,正是这个新时代的使命。
向“和风韩流”取经
截止2009年8月份,日本3G用户数已达1.036亿,占手机用户总数的94.8%,这也是目前世界上3G比例最高的市场,而韩国的这个比例也高达44%。取得如此成就,日本用了9年,韩国用了7年。
和风韩流曾凭借文化产品席卷国内,而日韩3G的成果,虽然无法直接输入,但也将带给我们启示和反思。
细分市场——市场是创造出来的
“市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韩国第一大移动运营商SK的这句话,或许代表了日韩3G业务的最突出特点——精细划分市场。
与以语音服务为主的2G时代不同,以数据增值服务为主的3G业务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特征,这甚至是3G市场运营成功的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移动增值业务同质化明显,在用户细分方面以基础业务为主,增值业务的设计中缺乏对用户属性的考虑。在这方面,日韩的精细化值得借鉴。
电信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报告以及其它来源的调查均显示,日韩分列前二位的移动运营商都在用户细分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3G子品牌,并有针对性地推广。
在日本,坐着电信运营头把交椅的NTT DoCoMo覆盖全面,雄心勃勃。从它把自己的3G业务命名为“FOMA”(Freedom Of Mobile multimedia Access,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即可见一斑。然而,面对庞大的用户,一味识别和划分用户群绝对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更何况日本企业的精细化和追求完美风格也会让这项工作更加繁琐。事实上,NTT DoCoMo采取了按照业务属性细分的策略,在区分用户的基础上,分别推出i-appli、i-motionmail、i-motion、i-area、i-channel等业务品牌,让众人各取所需。无论是能够提供股票信息的i-appli,还是可以提供位置服务的i-area,在满足主打目标人群的需要时,也给与用户选择的自由。
排名日本移动运营商第二位的KDDI,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考虑,则定位在对娱乐类业务需求较大的人群,走起专门化的道路。KDDI推出了音乐铃声下载服务、广播电视等娱乐休闲服务,同时提供影音娱乐等下载资源,在播放节目的同时,就能让用户方便地进入下载界面,以此树立起专业的音乐服务运营商的差异化形象。
韩国的头号移动运营商SKT对用户的划分可谓精细之至,基本上每隔5岁左右就形成一个年龄段,然后分别推出相应品牌和一整套业务。比如,针对13~18岁的用户群体,SKT主打“Ting”品牌,以下载、游戏、娱乐、社区为主要内容,以期吸引这群爱玩又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针对19~24岁的用户群体,SKT的“TTL”品牌在把握时尚休闲内容的同时,还增加了求职信息和公司动态,帮助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融入社会;对于25~35岁的职业人士,SKT推出“UTO”品牌,提供收发邮件、金融服务和企业办公等移动商务服务。至于更为高端的用户如企业管理者,SKT还有“leaders club”可供选用,SKT甚至还推出了专门为已婚女性服务的“CARA”品牌。
异军突起的韩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KTF,也有着和SKT相似的细分思路,即先细分用户,再分别推出个性化品牌,包括针对13~18岁群体的BiGi、针对18~25岁群体的Na、针对25~35岁男性用户的Main以及针对女性用户的DRAMA等。在此基础上,KTF对每个品牌分别设计不同的资费套餐。KTF的努力收效显著,几乎创造了一个韩式神话。2007年才开始3G运营的KTF,在一年内就通过类似几何级数的增长模式发展了超过400万的用户,超过2G市场的老大SKT。
日韩3G在细分市场上的不遗余力,多少体现了日韩企业惯有的精细作风和用户至上的商业文化。中国运营商在集约化、市场化方面起步较晚,面对同样庞大而多元的市场,也许该好好学习一下设立子品牌的思路和揣摩用户需求的服务态度。
路径选择——找到引爆点
尽管今天日韩的四大移动运营商,都通过市场细分尽力覆盖了更多的人群,但在3G发展之初,仍不约而同以年轻人为目标对象。毕竟作为世界领域的3G先驱者,一开始就全面开花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而这样一个由少数派向多数派过渡的过程对中国颇具参考价值。
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年轻人成为一股独立的文化群体和消费力量。无论是勇于尝新还是追逐时尚,无论是张扬个性还是乐于分享,各国年轻人都拥有着较为一致和清晰的轮廓,也为日韩3G的试水提供了良好的对象。音乐下载、即使聊天、社区分享……这些新鲜有趣的业务很快就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在成功“着陆”后,日韩3G运营商又开始迅速向其他群体过渡,其法宝正是最能体现3G特色和价值的非传统业务。比如,为有车人士和普通行人提供的位置导航服务,会自动推荐线路,计算各条线路的碳排量,提供沿途餐厅信息。而手机支付业务一经推出,就改变了公众的消费习惯,东京地铁或超市里手机刷卡的场面蔚然成风,俨然一景。
如此合理的路径设计,无疑大大减少了日韩3G事业走弯路的风险。而在过渡的过程中,日韩运营商都很明智地选择了淡化技术。
2004年,市场调研机构IDC的一项调查曾显示,全球用户对3G的认知度仍然很低,被调查者中70%不太了解3G的优势。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这些已有商用网络的国家,49%的用户对3G不感兴趣。而英国尽管有3家运营商提供3G业务,却有60%的用户表示对3G不感兴趣。抛开欧美与东亚的文化差异不谈,即使是亚洲运营商,也避免对技术的过度强调。“我们现在不赞成再纠缠于哪种3G技术更好这样的问题,我们强调的是应用,一直以来强调的都是应用。”2005年时任SKT中国公司总裁刘允曾这样表示。
而在中国,运营商在3G特色业务缺失的情况下,都先从高速无线上网入手,纷纷推出上网本和上网卡,打响国内3G第一战。但此时3G网络仍在建设中,为保证用户体验和品牌口碑,运营商不得不控制用户规模,而这显然不符合运营商的长期利益和发展3G的目标。因此,中国3G运营商同样存在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而在推广过程中,中国运营商对技术术语的过度强调和对实际应用体验的忽视,也为人诟病。
中国消费者和日韩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因此在3G初始目标人群上不妨从年轻人开始,并注意资费的配合;在营销方法上突出品牌和体验、淡化技术;在业务类型上立足于能发挥3G独有优势的业务如多媒体娱乐、位置服务和电子商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