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G发展中,政府部门采取了冷静、稳妥甚至被人称为“保守”的态度,但事实证明正是这种执著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的策略,最终促成了我国通信产业的创新发展。
千呼万唤数年,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终于在1月7日揭开神秘面纱,三种技术制式TD-SCDMA、CDMA2000、WCDMA分别“花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一场标准迥异的3G大战即将爆发,中国电信业由此正式步入3G时代。
回顾我国的3G十年发展历程,政府主管部门在3G问题上一直采取稳健发展的战略。也正是这样的稳健政策才使得我国通信业既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又躲过了3G泡沫。
温和的保守派
1998年,我国正式成立3G评估研究小组,并提交了中国的TD—SCDMA标准。随后,1999年邮电部组织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在SCDMA技术基础上起草了符合IMT-2000要求的TD-SCDMA建议草案。2000年5月大唐代表中国提交TD-SCDMA技术,被ITU批准为3G国际标准,成为中国电信史上的重大突破。
就在欧洲一轰而上拍卖3G牌照的时候,中国政府采取了冷静稳妥甚至“保守”的态度。
面对全球3G的热潮,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多次明确表示,英国、德国和韩国等国家拍卖3G牌照的做法,并不适用于国内市场,吴基传明确表态,中国至少在短期内还不会发展3G业务。
发不发3G牌照,并不是单纯由政府说了算,而是取决于3G业务的成熟程度。2001年,中国政府提出了3G决策的“十六字方针”,即“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发展市场”。根据中国政府的主张,在3G问题上不但不能盲目,而且一定要根据试验中的各类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得出结论。
尽管3G只是移动通信产业划时代的标准,但就其产业波及层面、社会经济影响而言,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牵动高层决策神经和影响大众生活的独特现象
事实证明,适时的“保守”是正确的,科学的。中国在3G发展上持慎重决策的态度,防止了泡沫的产生。
三次测试定趋势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原信息产业部针对3G技术本身,提出了“积极、稳妥、科学、求实”的要求。由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成立了一个3G技术小组,对3G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任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担任专家组的组长。
从2001年至2006年,信息产业部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测试,测试的结果成为中国政府推动3G发展进行3G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阶段为单系统测试阶段,于2001年开始,2003年9月结束,测验是在实验室进行,除测试单机外,还测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2G和3G之间的漫游等功能。试验结果显示,3G三大标准的系统厂商设备均都符合了规范要求,并各有优缺点。终端存在问题比较多,和网络设备相比,终端在技术上要落后6至8个月。
第二阶段的网络技术试验在2004年4月开始,几大运营商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设试验网,主要目的是验证多个厂家的相互操作性,为运营商网络规划、设计和业务提供积累经验,为频谱规划和分配提供技术依据,进一步验证中国制定的3G技术规范的可操作性。第二次测试结果显示,3G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终端也进入相对丰富期。
第三阶段的3G测试主要测TD-SCDMA,以及WCDMA和CDMA2000两个标准的补充内容测试,六大运营商全部参加测试。系统厂商主要是大唐、鼎桥、中兴、普天提供无线子系统,北电网络提供核心网系统。
在我国组织的3次大规模测试的同时,国外的运营商正在推出3G的商用服务,在网络建设、技术发展、业务开发、终端研发等多方面发现了很多问题。而我国通过经过大规模、全面的测试,促进了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制式的系统和终端的研发和应用,产品和技术逐步成熟,为3G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