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赋能高等教育课程智能体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场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高规格会议,不仅汇聚了教育界、科技界的顶尖专家,更成为观察中国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窗口。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与《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双重驱动下,AI技术正以破竹之势重构教育边界,推动中国教育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跨越,以科技力量放大教育价值,开启全球教育合作新篇章。
政策驱动构建教育出海支撑体系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AI教育出海铺设了坚实的政策轨道。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建好国家平台国际版”为核心抓手,系统部署了“慕课出海”与“职教出海”两大战略。其中,“慕课出海”依托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向全球输出优质课程资源,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职教出海”则以“鲁班工坊”为标杆,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产教融合模式,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各方正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育核心参与者。北京师范大学的“AI导师”系统已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在东南亚试点中使数学课程通过率提升27%。
成果显现,多元化出海模式形成
在政策引领下,中国AI教育出海已形成“技术输出+内容赋能+标准共建”的多元化模式。网龙网络公司的实践极具代表性:其AI助教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埃及努菲亚学校实现了中文课程的“人机共教”。当地教师反馈:“AI助教不仅能纠正发音,还能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节奏,让汉语课从‘最难上’变成‘最受欢迎’。”目前,该系统已覆盖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惠及超50万名学生。
科大讯飞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则以“语言+技术”破局。通过AI语音评测、智能作文批改等功能,平台将中文学习效率提升40%,用户遍布194个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AI技术正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焊接课程”通过VR仿真与AI评估系统,将中国焊接技术标准转化为多语种课程,。
挑战与突破,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AI教育出海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标准互通障碍。部分国家对课程认证、数据安全的要求与中国存在差异,导致资源落地受阻。其二,本土化适配不足。早期项目多采用“技术移植”模式,忽视当地文化、教育习惯。其三,人才短缺困境。既懂AI技术又熟悉国际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项目长期运营。
破局之道在于“技术+文化+人才”的三维创新。技术层面,需开发“自适应教育智能体”,如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文化敏感型AI教师”,能自动识别学生文化背景并调整教学策略;文化层面,需建立“内容共创机制”,如与当地教育机构联合开发课程,确保文化适配性;人才层面,需构建“跨国教育联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打造专业化出海团队。
更根本的突破在于理念升级——从“技术输出”转向“价值共生”。例如,网龙在埃及设立AI教育研究院,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教育技术研究,既提升了技术本土化水平,又培养了本地人才。这种“共研、共建、共享”的模式,正在构建中国AI教育出海的可持续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