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平台
`
2025/11/25 08:49
商业航天司设立:破解“五龙治水”监管困境
0
0

C114讯 11月25日消息(苡臻)据中信证券研报,近日,国防科工局官网发布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其中,招聘“商业航天司航天监管岗”,意味着商业航天司这一关键职能机构已正式成立。

这一机构设立的背后,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长期面临的 “五龙治水” 监管困境。在此之前,卫星产业的管理职能分散于五个核心部门:国防科工局负责民用卫星发射审批与工程统筹,国家航天局承担技术论证支持,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拟定网络技术发展政策,信息通信管理局主管市场准入与商用许可,无线电管理局则负责卫星轨道与频谱资源协调。

多重职能交叉导致审批流程繁琐、政策协同不足。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商业航天司的成立将有效整合多部门相关职能,卫星产业发展有望在更高层面实现统筹协调,商业航天发射审批、卫星运营牌照发放等关键环节的推进效率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

产业倒逼改革:万亿规模催生监管优化

商业航天司的增设,本质上是商业航天产业爆发式增长后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已从2015年的3764.2亿元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同时,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历史性突破2.5万亿元。商业航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新兴增长点。

在产业链上游,民营火箭企业正加速产能迭代,火箭运力和发射成本瓶颈或将迎来突破。融资市场持续火热,多家公司计划在年底前实现新型可回收火箭的首飞。

9月18日,星际荣耀宣布完成D+轮融资首批资金7亿元交割,支持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发。

9月28日,星河动力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总额共计24亿元,加快其“智神星”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二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及相关生产、测试、发射能力建设。

10月,天兵科技宣布完成近25亿元人民币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主要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备产备料、新一代发动机与火箭研制,其已在9月完成了天龙三号全系统海上试车,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

蓝箭航天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下旬首飞,10月,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已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的第一阶段工作。

同时,发射场也在积极推进建设。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导流槽开挖及加注库区土建配套施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能力,为我国高密度发射提供关键支撑。

在星座组网环节,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进入“高密度发射期”。截至 2025 年 11 月,中国星网 GW 星座累计发射 13 组低轨卫星,上海垣信千帆星座完成 6 组发射,两大星座在轨卫星均突破百颗。其中,GW星座更是在7月27日至8月26日,一个月之内完成6次发射;千帆星座则启动 50-60 亿元新一轮融资,计划2026年底实现648 颗卫星在轨。

产业链协同加速的同时,应用端市场也进一步突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通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通信服务与产品供给。随着终端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成熟,卫星通信正逐步走向大众市场。

从上游火箭技术迭代,到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全产业链爆发态势,万亿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产业发展需求,对破解监管瓶颈、实现高效协同提出了迫切要求,倒逼监管体系迎来针对性优化。

它山之石:“简化”监管激发商业航天活力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简化”的监管创新。

美国通过立法先行构建制度框架。2010年《美国法典》增设《第51编:国家航天和商业航天项目》。为规范鼓励产业发展,美国出台《通信卫星法案》等法律政策,明确商业航天地位、监管规则及发展举措。

近年来,美国持续优化商业航天监管,以激发行业活力,推动可持续发展。2017-2018年间,特朗普签署《航天政策1号令》(SPD1)、《国家航天战略》及《航天政策2号令》(SPD2),提出通过商业合作促进民用技术发展,简化监管框架并成立“一站式服务”机构,还首次将商业航天纳入空间态势感知(SSA)和空间交通管理(STM)领域。

2023年11月发布的《2023商业航天法案》革新监管体系,简化发射认证流程并设立专门审批机构。在商业遥感领域,经四次政策修正逐步放宽限制,2020年取消分辨率约束,2023年7月全面解除对遥感卫星研制和数据销售的管控。

而这种监管模式,直接成就了 SpaceX“闪电发射”能力。“星链”之所以能实现单枚火箭回收后快速复用、高密度组网发射,除了技术突破、产业链基础能力成熟外,精简的审批流程、明确的监管规则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与时间成本,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对比来看,我国商业航天司的设立,正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内产业实际的关键举措。要构建专业化、高效化监管体系,精简审批流程、统一监管标准、优化轨道与频谱资源分配,通过职能整合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将有效解决“五龙治水”导致的协同不足、效率偏低等问题,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在规范中加速发展。

不过行业仍需警惕潜在风险:卫星产业牌照发放节奏、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技术成本优化等仍存在不确定性,海外行业竞争的加剧也将倒逼国内产业加速推进。但此次监管模式的创新,无疑为万亿商业航天产业装上了“加速器”,一个更加开放、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