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平台
`
2025/10/20 16:44
“中国星链”重启加速度:上海垣信巨额融资为哪般?
0
0

C114讯 10月20日消息(苡臻)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素有“中国星链”之称的上海垣信正进行新一轮融资,规模锁定50亿至60亿元,投前估值已达400多亿元。这是继2024年2月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后,上海垣信再启大规模资本补血。

在笔者看来,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最顶端,上海垣信高频融资的背后,既是抢占全球卫星轨道与频谱资源的迫切需求,也是企业在发射瓶颈、盈利压力下,把握商业航天战略窗口期的必然选择。

融资历程:400亿估值背后的资本布局

上海垣信的估值攀升并非偶然,从成立至今的三轮融资轨迹中,可清晰看到“国资托底+产业赋能”的资本逻辑。

据天眼查数据,上海垣信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三轮关键融资。2018年3月天使轮获上海信投注资,2020年2月Pre-A轮引入上海联和投资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前者为上海国资核心投资平台,后者则是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

2024年2月的A轮融资更是创下国内商业卫星领域单轮融资规模纪录,完成67亿元融资。14家投资方中,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规模501亿元)作为领投方,叠加13家产业与财务投资者,直接推动企业进入卫星组网发射的关键阶段。

从股权结构看,上海垣信的“地方国资”底色与产业协同属性显著。一方面,上海国资持续赋能: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天使轮投资方上海信投的实控方均为上海市国资委;A轮融资中,上海联和投资、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创投5家投资方具备上海国资背景,形成“资金+资源”双重支撑。另一方面,产业龙头提供技术与订单: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持股3.2139%,直接参与卫星研发;亚信安全持股0.3973%,已拿下垣信的订单,为其提供全组网周期的网络安全服务,形成“投资+业务”绑定模式。

为何再融50亿?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在A轮67亿融资仅过去一年半后,上海垣信再次启动大额融资,并非资本过热,而是三重现实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发射停滞、国际规则时限逼近、盈利周期漫长,每一项都关乎星座项目的生死。

当前,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正遭遇发射节奏断裂的危机。据其2025年发射服务项目招标公告,全年计划发射162颗卫星,但截至目前仅完成90颗(5次发射,每次18颗),且自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发射后,项目已停滞5个月。

而核心原因是“无箭可用”,招标屡陷困境:2月两轮招标计划采购9次“一箭18星”,要求火箭具备80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4.5吨的运载能力,且有成功飞行纪录,但因“供应商报名数量不足三家”而宣告失败;7月拆分招标为“一箭10星”(包一)与“一箭18星”(包二),包一仍流标,包二(允许年底前完成首飞的新型号参与)仅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各拿下1次发射服务,且交付周期延至2026年3月。

不过好消息是,民营火箭企业正加速产能迭代,发射场也在积极推进建设。例如,9月18日,星际荣耀宣布完成D+轮融资首批资金7亿元交割,支持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发。9月28日,星河动力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总额共计24亿元,加快其“智神星”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二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及相关生产、测试、发射能力建设。10月,天兵科技宣布完成近25亿元人民币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主要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备产备料、新一代发动机与火箭研制,其已在9月完成了天龙三号全系统海上试车,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导流槽开挖及加注库区土建配套施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能力。

业内预计,2026年发射瓶颈将显著缓解,但上海垣信需提前备足资金,才能抓住后续的密集发射窗口。

与此同时,更紧迫的压力来自国际电信联盟(ITU)对非地球同步轨道(NGSO)卫星星座的部署节点要求:‌需在7年内完成首次发射,并确保卫星在轨运行至少90天以验证功能,且满足“‌2年内发射10%,‌‌5年内发射50%,‌‌7年内完成全部卫星部署”的‌分阶段目标。‌具体到“千帆星座”,‌2023年8月,上海垣信为“千帆星座”提交ITU申请,根据规则,其需在2032年前完成1500颗卫星部署,2038年前完成1.5万颗全部组网。

这背后是巨额的发射与卫星制造成本,让上海垣信的这轮大规模融资带有“抢时间”的紧迫性。

盈利难题则是所有卫星互联网企业的共同挑战。即便像 SpaceX 的“星链”计划,也难以逃脱卫星互联网“烧钱”属性的束缚。目前,星链在轨卫星数量超8000颗,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突破700万,但也面临经营压力。据摩根斯坦利分析,至2040年,预计“星链”全球注册用户有望达到2.92亿人,市场占有率将达80%,单用户月均收入21美元,年度营收将超700亿美元。但系统总建设成本将达2600亿美元,且业务需承受10年负现金流,预计2030年才有望“由负转正”。

上海垣信面临同样压力:“千帆星座”短期难以形成大规模商用能力,而海外市场拓展、终端设备普及等盈利关键环节仍需时间培育。在此之前,只有通过融资覆盖卫星研发、发射、地面站建设等成本,才能避免项目停滞。

资本竞逐:谁会入局这一“优质标的”?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上海垣信仍是资本眼中的“优质标的”。据中信证券预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有望迎来万亿元市场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民营火箭企业的融资热度也侧面印证了赛道吸引力,资本对商业航天的信心持续提升,这也为上海垣信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环境。

上海垣信作为国内商业卫星星座的头部企业,具备稀缺性,从业务互补与资本逻辑看,三类投资者最有可能入局。

从供应链视角看,与上海垣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最具入局动力,核心逻辑是通过投资锁定长期订单。有消息称,通宇通讯已投资1亿元入股,并获得卫星天线等零部件订单,预计未来几年将拿到20-30亿元订单;广州海格通信正加速卫星通信芯片研发,计划2026年量产,若入股可进一步绑定芯片供应。此外,火箭发射、卫星整机制备、载荷研发、地面设备等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也可能跟进投资,形成“供应链协同+资本收益”的双重回报。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投资上海垣信或是补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关键一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积极布局卫星通信以补全地面网络覆盖短板。同时,运营商的用户基础与渠道优势,也能加速卫星互联网的商用落地,形成“互补”双赢局面。

财务投资者层面,各类产业基金将成为主力。参考 A 轮融资中的国开制造业基金,国家级、地方级产业基金可能持续跟进,这类基金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也看重卫星互联网赛道的长期增长潜力;此外,险资、PE 等机构也可能入局,地方国资背景与行业稀缺性,能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

结语:这是一场关乎太空话语权的“持久战”

上海垣信的第二轮大规模融资,看似是企业的一次资本操作,实则是中国争夺全球卫星互联网话语权的关键一步。从ITU规则下的资源卡位,到发射瓶颈的突破,再到盈利模式的探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支撑。

随着2026年民营火箭产能释放与海南发射场的扩建,上海垣信的发射节奏有望恢复与加快;而新一轮融资的落地,将为其注入持续作战的“弹药”。这场太空赛道的竞争,没有捷径可走,但每一步进展,都在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从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慢慢建立起自身的行业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