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9月11日消息(颜翊)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 2025)9月10~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
在同期举行的“AI时代光传输技术演进论坛”上,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发表主题演讲,深入分享了他对智算光互联与光接入关键技术趋势的前瞻性洞察。
唐雄燕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正驱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算力已成为运营商新的业务增长引擎。与此同时,不同智算业务场景对网络互联性能提出差异化需求。综合来看,智算互联需具备“三高”能力: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这就要求构建一个涵盖广域、数据中心内部和接入侧的“算网一体”新型基础设施。
智算广域互联:迈向超宽、无损、智能的光网络
唐雄燕表示,过去二十年,光网络发展以提升频谱效率为主,现已逼近香农极限。未来十年,单波速率提升成为主旋律,推动网络从400G向800G乃至T比特演进。为实现容量翻倍,需扩展频谱至C+L波段甚至S+C+L波段。中国联通已部署基于G.654.E光纤的新“八纵八横”光缆网,支撑400G及以上高速传输。
从传输模式革新来看,智算广域互联正向灵活敏捷的任务式传输发展,但这对系统管控、实时性能监测、网络运维与业务提供方式提出全新挑战。
同时,无损传输是释放算力潜能的关键突破。中国联通2024年成功实现DC间3000公里长距RDMA无损传输现网验证,通过OTN无损流控与端网协同拥塞控制,将端口带宽利用率从20%大幅提升至90%以上,为AI大模型训练模式提供新的解决方案。2025年,中国联通在上海临港—济南超1500公里链路上,成功完成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跨域异构混训,经验证等效算力可达单芯片单集群等效算力的95%以上。
此外,空芯光纤和空分复用等新型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在批量制备、熔接测试、成本和标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其产业化探索正在加速。
唐雄燕还指出,光网络在提升基础传输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智能化能力,通过引入数字孪生、AI/ML、智能体等新兴技术,提升光网络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向高阶自智网络迈进。为此,中国联通通过建设“算力智联网AINet”,打造了智算互联新底座。
智算中心内光互联:架构革新与光电融合加速
在数据中心内部,面向超大规模集群预训练和分布式推理需求,智算中心内互联架构正从电交换向光电混合/光交换演进,充分发挥光连接和光交换的大带宽低时延低功耗等优势。
唐雄燕指出,光电路交换凭借低功耗、低时延、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已在海外大型数据中心应用,国内或将在2025年迎来规模部署窗口。但其与电交换的协同、可靠性保障和一体化管控等仍是关键挑战。
与此同时,光模块技术也在快速迭代,LPO通过去除传统重定时芯片(CDR/DSP),显著降低功耗与时延,已在互联网公司应用;CPO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封装一体,大幅提升能效与密度,Broadcom、英伟达、腾讯等企业相继发布相关产品,但其可靠性、可维护性以及封闭生态仍是当前关注的重点。
为应对大模型巨量计算所导致的能耗和成本,“光进铜退”正从接入网延伸至芯片层级,光学I/O芯片通过高带宽、高能效的光互连,突破了电互连瓶颈,优势很明确,但在封装、热稳定性和标准等方面仍存挑战。
当然,不仅仅是在DCI和DCN等应用场景,在光接入网领域,也呈现出了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的特征。
当前,我国固定宽带已全面进入千兆时代。截至2025年6月,我国FTTH端口超11.9亿个,千兆以上用户达2.26亿户,占比33%。50G PON国际国内标准已成熟,实现了EPON与GPON制式的统一,为迈入万兆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石。
运营商正将光纤从楼道、家门延伸至用户房间,光纤接入阵地不断扩大,实现室内网络“光+无线”全覆盖,为用户业务承载提供高质量网络保障和丰富应用体验。
唐雄燕表示,中国联通适时提出“超融合全光接入网络”(U-CAN)愿景,融合50G PON、FTTR、毫米波等技术,打造全域万兆接入、全屋万兆组网、算网协同、端到端高可靠的智能万兆接入网络,满足多场景业务个性化、确定性、融合云网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