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无线通信
2011/9/13 12:39

爱立信:智能管道是运营商重塑产业链核心的重要基石

C114中国通信网  于艺婉

C114 9月13日特稿 (于艺婉) 如果时间倒退回五年前,运营商可以说是电信产业链当仁不让的王者,时至今日,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首先,传统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已经从单一的话音及少量的数据业务,向多媒体IPTV等多业务叠加模式演变,尤其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种改变是传统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其次,分组数据业务和全网IP化在给传统运营商带来新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特别是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因为频谱资源的有限,流量和收入的非线性增长已经成为困扰运营商的一大难题。

还有,价值链的改变。传统运营商以往提供所有的服务,从网络连接到应用,都在运营商的掌控之中。现在,由于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类型众多,传统运营商要想完全掌控显然不太现实,因此,运营商不得不面对逐步壮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

不可否认,这个新兴群体在整个价值链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都与日俱增。iPhone以及其背后庞大的APP商店就是最直观的证明。当史蒂夫.乔布斯2007年宣布推出第一款iPhone时,曾把争取全球1%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作为目标。而刚刚过去的一个季度,iPhone的出货量已经超过2000万部。这只是其一,APP商店的杀伤力更大,它使得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尴尬处境。

是被应用和终端继续挤压,还是利用自身能真正掌控的管道重塑产业链价值,摆在传统电信运营商面前的问题应该不难有答案。“智能管道是运营商重塑产业链核心的重要基石,是必不可少的武器。”爱立信市场与战略规划部高级总监常刚说。

爱立信市场与战略规划部高级总监常刚

智能管道能做什么

目前,全球的移动用户数接近50亿户,爱立信预计10年之后连接到网络上的终端数量将达到500亿部,实现10倍的增长;同时,数据流量将会出现飞跃性的发展,未来10年移动数据流量会增长1000倍。

数据流量的迅猛增长也对运营商的网络管理方式提出了要求,引入智能技术挖掘网络的潜在价值已成必需。此外,用户的需求也将更多地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这也要求运营商引入智能技术提供差异化的业务。

“爱立信作为全球电信设备行业的领导者,第一个提出了智能管道的概念。爱立信认为,广义的智能管道的定义即是:根据客户价值、业务价值分配合理的网络资源并提供相应计费手段的数据管道。”常刚说,“智能管道的标准从2007年开始讨论,2009年开始在全球的部署,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智能管道的部署范围越来越广。”

从核心网络角度来看,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就是分组核心网中的PCC架构(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因此狭义来讲,智能管道主要指分组核心网中的PCC——3GPP R7提出的分组域业务的策略及计费控制架构。

如果说传统管道的特征是以带宽和静态的QoS为标志的,那么,动态及双向就是智能管道的特性。智能管道所要求的更多是灵活动态的调整,所有这些策略和属性都可以被任何获得授权的人随时随地、按照业务需求进行定制修改等调整,也可以基于一些智能平台和决策系统自动做出调整。

双向特性更多地针对运营商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合作。传统运营商更多地关注其下游最终用户,在新环境下,最终用户将有限的包月费给了运营商,却将无限的消费给了上游的服务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运营商若想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必须直接参与到上游服务的价值链中去,使得上游服务商依赖运营商的不仅仅是带宽。

“智能管道赋予了运营商策略控制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业务、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等,灵活制定和部署相关业务策略;业务定制能力也同样体现了智能管道的优势,最终用户或运营商自身,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和需求,可以灵活地定制出最适合的业务;感知能力是智能管道动态特性的基础,只有随时感知到网络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协调相关网元动态做出调整。”常刚说,“智能管道是一个引擎,它激发了新的商业模式。”

智能管道的中国机会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体会一下智能管道的作用。周末的时候,小李不得不到公司加班,不过,一到办公楼就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当天指定时间内在办公楼的通话五折优惠。这不仅仅提高了用户的感知,也使网络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

再来说说谷歌、腾讯这种把用户把握在自己手里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传统运营商对于用户没有感知,没有控制和管理,更享受不到互联网上的增值业务收入分配。不过,当运营商能够提供智能管道的时候,他们可以把管道做成差异化批发给OTT服务商,从中获取利润。同时运营商提供了优质管道,改善了用户的体验,间接增加了OTT服务商的用户基数,OTT有意愿向运营商支付溢价业务的分成,这就是智能管道双向性的最好体现。

“2010年,针对国内某移动运营商现网出现的某IM应用空口效率较低,占用过多信道,网络质量下降,引起客户投诉的问题,爱立信技术专家与该运营商的研究人员一道,在PCC架构的基础上,开发了专门针对此类IM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常刚说,“开启这项功能后,在处理此项IM业务时,空口可节省最多达50%的资源。可以预见在大规模部署之后,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爱立信并未透露该运营商的信息,不过,可想见的是中国移动的可能性最大,而这个IM应用就是QQ。中国移动曾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移动要做智能管道,积极向产业链资源渗透,集中优势打造优质的、有服务的、增值的智能管道,中国移动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智能管道思想。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智能管道的集采。

打出不做单纯管道口号的运营商不止一家。2011年春节刚过,中国电信高调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明确提出中国电信要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其目标就是要做到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而在去年底的中国电信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电信已经确立了“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的目标。

看似不温不火的中国联通其实早就有了动作,引入网络加速器就是改善用户感知的最好体现。在不断提升自身管道传送能力的同时,中国联通也适时启动了公众计算通信网的计划,在原有的网络能力基础之上叠加计算能力,传送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和能力。

“从目前来看,中国移动对于智能管道的需求会更为迫切,来自于智能终端对于移动网络的压力。”常刚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都在评估当中。这两家是固定+移动的全业务运营商,可以说,移动宽带的对于管道的智能化要求要比固定宽带敏感得多。”

端到端能力是王道

部署智能管道的必要性已经显而易见,不过,业界有不同的声音也合情合理。有业内人士就提出,智能管道和云计算一样,还处于炒概念的阶段。对此,常刚谈及了他的理解。“智能管道不能说完全成熟,因为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推出,智能管道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外延。不过,智能管道的核心机制肯定是成熟的。”

在PCC标准中,核心网中增加了SAPC (Service Aware Policy Control,业务感知策略控制引擎)网元。当有业务进来时,SAPC可以判断用户属性或者业务类别,从而发送相应的控制命令至GGSN网元,实现业务感知、用户感知。与此同时,在PCC标准中,还增加了SASN(Service Aware Supporting Node,业务感知支持节点)网元。SASN和GGSN位于同一控制层,输出相应的计费信息给计费系统,从而实现按业务计费。

“相对于云计算,智能管道的商业模式和必要性更为清晰。”常刚说,“而且,智能管道和云技术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智能管道将直接影响到云计算的体验,其能力也要服务于云应用。”

尽管智能管道呼之欲出,但并未全然没有阻力。传统的网络建设部门很可能会认为加物理节点没有特别的必要性。“智能管道的部署对于运营商来讲,投资压力并不是很大,最主要还是取决于运营商的前瞻性,对于市场以及用户需求的判断,能尽早地转型。”

智能管道在全球的现网部署时间到现在还不超过两年。爱立信从2009年开始为欧洲的主流运营商全面部署PCC方案。芬兰运营商Elisa,通过智能管道在传统流量计费基础上,实现了按带宽计费。沃达丰西班牙则在企业级移动宽带市场实现了这一应用。法国Orange通过部署智能管道为移动电视用户提供了优于普通用户的业务体验。到目前为止,爱立信已经在57个运营商拥有商用案例。

智能管道时期的移动网络建设需要运营商做更多工作。爱立信在这一领域也做了充分准备。“爱立信具备包括咨询、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系统集成、网络优化和服务交付在内的交钥匙工程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支撑运营商实现网络的智能化。”

在技术上,爱立信持续推动智能管道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接入网、核心网、终端芯片及操作系统。爱立信除了和索尼LG等保持长期深入合作外,还在硅谷设立了庞大的研发中心,与谷歌、雅虎苹果等互联网公司进行研发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管道的建设。

智能管道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技术方案,更是在电信行业发生剧烈变革时、运营商遇到新的挑战时,帮助运营商改变既有运营模式、增强数据业务盈利性的重要工具。“爱立信作为电信产业的领导者,在智能管道方面有着高瞻远瞩的视野和深入细致的经验,将能帮助运营商在数据业务的时代创造更好的业绩。”常刚说。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