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无线通信
2012/5/15 14:14

TD-LTE设备:四大能力决胜商用市场

电子信息产业网  

TD-LTE成为国际标准5年后,作为最大的TD技术运营商中国移动即将启动2万个TD-LTE基站的建设。这被称为“扩大规模的测试网”,其数量远远超出海外已经商用的TD-LTE网基站总数,其覆盖广度(9城市)、基站总量同2008年TD-SCDMA10城市试商用规模基本相当。明年,更宏大的建设目标指向实现20万基站建设。对中国移动来说,今明两年是网络建设的关键期,将为世界最大的TD-LTE网打下根基;对设备企业来说,今明两年是TD-LTE市场的黄金期,中国市场格局大致框定。

在中国市场之外,TD-LTE在海外市场也大步前进。已经商用的日本运营商软银、印度运营商巴蒂、英国运营商UKB为TD-LTE点亮了商用之灯。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认为,目前设备企业在TD-LTE方面的进展与FDD LTE基本同步,在峰值速率、频谱效率、时延、并发数据业务容量、覆盖能力等方面实力相当。

毋庸置疑,随着海外与国内市场的启动,TD-LTE规模化商用日益迫近,整个产业链面临大考,设备商首当其冲。以成熟的TD-LTE系统设备部署网络,可为日后的业务拓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此,我们以中国市场为坐标,从网络建设与工程能力、组网与规划能力、多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报告TD-LTE系统设备的商用能力。

组网与规划能力:体现核心价值

组网与规划技术包括广泛,同频组网、密集城区典型应用场景的组网、天线技术的完善以及规划能力都是核心能力。同频组网带来的干扰抑制技术,密集城区产生的深度覆盖、立体覆盖课题,天线技术引出的2天线、8天线两种方式以及对大量站址的规划与管理等都是TD-LTE组网成功的基础,也是体现不同企业解决方案特色的主要方面。

大唐:第一阶段的测试验证了LTE同频组网的可行性,现在着重于提升性能。一些高层技术,如资源调度、干扰协调技术等方面特有的算法会打开。测试网中,在不超过50%的负荷时,网络的KPI(关键指标)会有保障。由于目前LTE语音技术还并不成熟,因此大唐会主要考虑提升数据业务的用户体验,保证业务质量和提升用户感受,提升端到端的网络综合性能。R9多天线测试是TD-LTE规模试验二阶段的核心测试内容之一,主要验证TM8(双流波束赋形)技术,双流波束赋形技术是3GPP Release9规范中的重要多天线增强技术,是中国移动和大唐移动在TD-LTE技术领域的联合创新。此次R9多天线测试,大唐移动选取了含多用户真实加载在内的诸多实例进行测试,充分验证了TM8(双流波束赋形)技术的效果,测试结果有明显增益。

诺西:随着每个蜂窝小区支持的用户数和流量的增加,资源调度、先进的上下行算法以及抗干扰管理会越来越重要。诺西的AICIC功能开启后,下行增益翻倍,上行有接近35%的增益。同时在杭州的测试网中引入了智能调度器,可以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实时跟踪并利用无线信道质量信息,在不增加对基站间X2接口额外开销的前提下,实现动态调整分配无线资源,使整个系统性能在动态中优化。

华为:设计了SFN(单频点网络)算法。技术源自华为做TD-SCDMA多小区合并时的经验,把不同的小区合并成一个逻辑小区就解决了不同小区之间的信号干扰问题。为了防止容量下降,再加上SDMA(空分复用)技术,即在小区边缘用SFN、在非边缘用SDMA,两个方法结合既解决了干扰又没有降低容量。此外,华为还采用了动态ESIC、多天线技术等多种抗干扰技术对网络进行优化。

中兴:在广州这样的密集城市中,应用场景很复杂也很典型,既有CBD地区,又有城中村;既有几百座30层以上高楼,又有比较大的隧道,中兴积累了不同场景中无线算法的优化办法。比如通过高层楼房的立体覆盖,中兴提高了单站的覆盖能力,在提高综合吞吐量等方面有了不少改进;比如在建站时,中兴已经把G/T两网分流综合考虑进来,随着中国移动对TD-LTE策略的确定,这些经验会用在TD-LTE/TD-SCDMA/GSM三模网的分流中。

网络建设与工程能力:追求高速高质

快速建网、低成本建网、高质量建网都是商用所必需的,也是商用能力最基础、最重要的要求。这里面,既需要解决运营商共通的站址短缺问题,也需要解决TD-SCDMA现网向TD-LTE升级的问题;既要准备易于用户接受的新建站址方案,又要考虑到网络覆盖的质量。如何将一个具备质量、市场生命力的建网方案交付到运营商手中?

大唐:从TD-SCDMA向TD-LTE平滑升级的TD-SCDMA/TD-LTE双模支持能力是大唐移动今年的关注重点,主要实现同一个基站的RRU(射频单元)和BBU(基带单元)都支持双模。针对扩大规模的网络测试,将基带板支持能力从20M 8天线载波集成为支持3个20M的载波。在天线方面,试用小型化智能天线用于条件受限站址。Ir接口数据压缩方案,把BBU与RRU间数据传输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从而把两条光纤变成1条光纤,降低了施工的复杂度。大唐移动TD-LTE一体化小型基站在网络补盲方面具备优势。

中兴:一是降低了设备的重量、功耗和体积;二是在TD-SCDMA F频段上升级不需要上站,只要在后台进行软件升级即可;三是RRU支持双载频,除F频段外,可在D频段上提供40M带宽,不需要为新建D频段再装RRU设备;四是有网规网优工具,当中国移动基站规模从30万上升到40万,维护会越来越重要,中兴以后台软件对网络进行检测和分析,节省了大量人力。

爱立信:推出TD-LTE与GSM共站址解决方案。爱立信建议TD-LTE既可以与TD-SCDMA共站址,也可以与GSM共站址,后者的好处是有更多的站址资源,建站灵活性更大。这两种共站方式与新建站址相比都可以节省TD-LTE建站成本的70%左右。

诺西:诺西从两个方面实现快速的网络部署,一是可以对现网大部分的TD-SCDMA RRU进行软件升级支持TD-LTE业务,而不会引入在天面上的改动,这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难度;二是诺西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研发了相应的基站产品。

普天:为了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普天切换了平台设备,从以前与TD-SCDMA共用平台换成大容量高集成度的BBU设备,新平台上的BBU体积为1U,信道板支持3扇区8天线20M,易于安装、降低功耗;在RRU设备上,普天也做了中国移动TD-LTE中F、D、E全频段的支持。

多模能力:重在多网协同

中国移动有一张全球最大的GSM网络,现在也有一张全球最大的TD-SCDMA网络,同时中国移动正在建立一张全球最大的WiFi网络,而且未来它也一定会建立全球最大的TD-LTE网络,这四大网络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发展。因此,如何将这4张网络有效地协同起来,发挥整网性能,是为中国移动设计解决方案的难点。而多网融合、多网协同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移动,也是全球运营商面临的共性问题。

华为:华为公司几年以前就在持续做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无线制式采用同一套硬件平台和同一套软件平台运行,平台化战略使得华为在多制式网络的融合中存在更多优势,其所有的制式基础都是同样的硬件平台和同样的软件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运营商多制式融合组网的问题。

中兴:中兴通讯是第一家拿出TD-SCDMA/TD-LTE双模单芯片和终端产品的企业。一是与有实力的芯片厂家合作,向他们提供网络环境、开放实验室,推动他们做更多技术融合的工作;二是中兴通过中兴微电子做自己的芯片,目的是把TD-SCDMA/TD-LTE双模芯片和终端的发展道路打通。

大唐:大唐移动与多模终端厂家配合,实现了TD-LTE网络与2G/3G网络间的互操作测试、多模数据终端测试,验证了多模终端的性能以及多网络协同工作的效果。

新技术能力:掌握网络未来

有源智能天线、SON(自组织网络)、云基站代表了无线网络新技术,尽管这些产品在目前的TD-LTE商用网络建设中并不是主流,但发展前景良好。网络总是在不断地演进变化,掌握现在的趋势,就是掌握网络的未来。

大唐:无线网规云平台。云平台创新地将动态仿真引入到无线网络规划中,对于LTE技术引入的多天线MIMO技术有着真实、详尽的建模,彻底告别了静态仿真中对多天线系统性能增益只能粗略地按照经验建模和真实场景无法对应的问题。同时,动态仿真中对小区中不同用户进行真实调度,充分体现调度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能够提供准确详实仿真结果以供网络建设参考。

诺西:自组织网络(SON)。SON能够通过网络侧的技术创新,尽可能降低网络配置、优化、管理工作中人工的参与程度,同时提升网络性能和稳定性。在SON中有一个功能叫ANR(自动邻区关系管理),这个功能能够把邻小区的配置和管理的人工参与度降到最低,让基站自动智能地发现周围邻小区,并能很好地管理邻小区关系。特别是运营商在开通大量站址的时候,能够提高网络部署、规划优化的效率。SON是一个大的技术框架,宗旨是帮助运营商提升管理网络的效率和运营网络的质量,像ANR、MRO、MDT等技术已经投入现在的测试网络,随着网络的持续建设和优化,会有更多的功能陆续投入使用。

上海贝尔:其母公司阿朗和中国移动签署了LightRadio的联合开发协议。在该公司斯图加特实验室就“灵云无线”共同开发和测试项目,产品原型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面世。在今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阿朗和西班牙运营商Telefonica展示了基于LightRadio的LTE网络。其用户可获容量与传统网络相比增加了400%,大大改善了流量高度密集区域的室内覆盖

中兴:云基站。中兴在C-RAN(云基站)上做得比较快,是唯一一家与中国移动合作进行C-RAN测试的企业。随着Small Cell的引入,基站站点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干扰会越来越严重。站与站之间干扰协同机制(一种站与站之间无线资源协商的机制,防止干扰)引入后,C-RAN会是一个很好的架构。尽管存在传输和技术上的一些瓶颈,但是可克服。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